025-84470026
所在位置:首页/心理专栏/王宇

自我的觉醒

浏览量:3937      发表时间:2021-11-30

自我的觉醒


每个人都有治愈的能力,这股力量蕴含在人的心中,而治疗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其去除阻碍性的力量,而调动建设性的力量,最终促使自我的觉醒与成长。就印度哲学的观点而言:治疗乃是经由自知而获得再定向之道。此时,他的自我开始觉醒,他意识到了什么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他不再被恐惧与欲望所左右,开始努力成为他自己,活出他自己。

但这却是一条艰险的道路,他需要摆脱阻碍个人成长和幸福既有框架,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人生方向与目标,他要发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以真实的自己和他人相处,把生活的重心从他人转回到自身。这不是一个可以顺利完成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不断产生痛苦、畏惧、迷茫的过程,选择这样一条路需要很大的勇气。

    开始患者是因为身心症状来求治的,但随着治疗的深入,他会逐渐发现到问题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开始幻想治疗只是“闪电战”的阶段过去之后,他意识到治疗实际上是“持久战”——如果要停止内心的冲突,达到人格的统合,这必须要经过痛苦与漫长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症状的减轻转变成对人性的反思。他要理解自己为何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他要明白原生家庭对他带来了那些影响,他要体会到内驱力对他的掌控,他要看清自己虚假自我的存在,他要醒悟到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错误,他要识破对自己与生活的错觉及幻想,他必须克服一切足以阻碍他人格发展的驱力或态度,他才有机会发掘出自己的真正潜能,进而发展它们。

在心灵成长的领域真正需要的并非是方法,而是觉察与醒悟。虽然咨询师也希望患者能快点放弃其病态的追求与目标,但如果他自己的内心没有成长,没有认识到,任凭治疗师怎么说都没用。只有他自己觉察到了,而不是别人灌输给他的,这样才能产生转变的力量。所以咨询师的角色是帮他看见,试图唤醒他,让他明白。

这里用一个案例来阐述这一过程:

他现在已经30多岁了,在外企做高管,而强迫的症状产生于高中,发病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师说了一句:吃了地沟油会影响智商。这句无关痛痒的话在他心里产生了极大的波澜,毕竟智商对于他来说是取得成就的基础,如果变笨他就不能达到人生的理想——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后来,这句话他不再纠结了,但却感觉自己的脑力大不如前,以前大脑好像自动档,可以自动吸取外界的信息,而现在却成了手动挡,需要主动吸取,而且效率低下。并且,他举了一些例子,诸如,对汽车的知识,电脑的知识,修理的知识,现在如果掌握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所以,他治疗的目的是恢复以前的脑力,他一直有一种好像费了武功的大侠一样的心有不甘。

他认为只有根治强迫,才能找到他“真正”的自己。他认为如果没有强迫,自己就不会是现在的自己了,就会考研,考博,飞黄腾达了,功成名就,造福一方。虽然他现在混得也不错,但是依然无法对自己满意。

事实上,强迫并不是他不成功的原因,而从一开始就是因为他太想要成功了,才产生了强迫,而强迫产生之后,他把这一切无法达成的欲望都归咎到强迫的身上。

经过治疗与分析,他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一次治疗中他给我画了一张自我分析的思维导图,当然这里我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

心理问题的成因:父母吵架,安全感的缺失,爱的缺失,常态就是害怕,紧张,不安,不自信,怕被骂。母亲强势,虚荣,要面子,在乎别人看法,为了迎合她,为了得到她的认可,因此形成的人生追求就是成功,认可,完美,可控,优秀,优越。人生观就是潜能无限,努力是唯一的出路。

生活中的表现:努力获得别人的认可,避免冲突,维系和谐甚至不惜压抑自己情绪,损失自己的利益。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看别人脸色,总是去迎合别人,维系人际和谐。总是退让,怕冲突,认为自己弱小,不强大。在学习和工作中,力争优秀,成为一个方方面面都精通的万金油,因此工作学习压力很大。老客户需要维护,新客户需要开发,害怕不被接受和被拒绝,担心给领导印象不好,所以每天是硬着头皮去上班。每天焦虑,害怕有事情发生。同时,沉浸在幻想之中,比如,幻想成为精英,成为专家。一直很累,一定要比别人好,努力才有希望。

心理症状表现:焦虑,总是担心最坏的结果,比如,担心死亡,车祸,绝症;不接受自己无能,懒惰,拖延,不优秀,逃避。表象为经常请假,躲避熟人。分裂,整个人在自卑与自负中徘徊。强迫,因为害怕失败,一件事情想N种解决方法,极其关注效率,想要成为“自动挡”,逼迫自己做好所有的事情。担心一些思维会让自己分心,这个想法一直缠绕在大脑当中,无法摆脱;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苛求,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冲突与分裂:认为自己学习好,智商高,与众不同,从小被夸,颜值高,女生追求自己,现在有两套房,两个小孩,外资企业,管理层,收入高。家庭方面,父母身体好,能挣钱,妻子,漂亮,大气,善良,听话,以我为中心。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智商比别人高,理解能力强,努力上进。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能力不行,滥竽充数,自我攻击,认为自己是半个废人。


后来,他看了我写作的《社交恐惧症》中关于人性的成长部分,之后认识到自己的治疗才刚刚开始,认为书是为他而写的,感觉自己顿悟了,了解到了自己为何会这样了——活在虚假的自我当中,把真实的自己丢了,发现自己被虚假的自我驱使在生活,被应该逼迫在做事情,真实自己没有活过,没有成长,活得特别累,在扮演一个角色,以前没有意识到,以前一直都以为是真的。

之后他谈到:了解了,打通了,明白了真正的治疗是为了活出自己。他也谈到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他租给别人一套房子,没到期对方就退租了,他第一反应就是对方也挺好,所以想把押金退给对方,不过回过神来意识到这样做似乎又是在维系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与避免冲突而维系和谐。他体会到真实的自己是不想退的,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他的好都是装出来的。这次他开始试着与真实的自己建立链接,最后也就没有退押金。

他的视野被扩展,他注意到了那些看起来并非是症状的方面,他明白了之前自己一直都只是在维系一种病态的平衡,但这却很危险,一旦被打破,或有可能被打破,那么他就会再次陷入到焦虑和强迫之中。


因为治疗如此强调患者本人的参与和努力,有时患者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从认为治疗是万能的,变为治疗是无用的。治疗的作用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帮助他“看见”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有用的,但镜子并不能消除一个人脸上的瑕疵,也无法把一个人变得美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治疗又是无用的。所以治疗并非是一件功利的事情,而相当于一种自我的修行。当我们对自己,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才会体会到其实自己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而不自知。

     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并不是一味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而是帮助他向内探究。比如,如果患者恐惧被人讨厌,那么治疗师做的并非是教会他更多的社交技巧,赢得所有人的肯定,而是帮助他培养一种被讨厌的勇气;当疑病症患者一遍一遍寻求医生的保证来换取虚假的安全感的时候,治疗师并非一味地给他提供正能量的保证,而是帮助他认识到没有绝对的安全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当强迫症患者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治疗师并非是教给他控制自己的方法,而是帮助他搞清楚自己为何如此恐惧出格;当患者自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优点的时候,治疗师需要做的并非帮助他变得优秀,而是和他一同探索为何不能接受自己是一个有缺点,有不足的人。

一些患者总是很着急,希望治疗师把看见的,知道的都告诉他,这样可以加快治疗的进程,但实际上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的心灵没有成长到一定的高度,他的觉察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如果他只是把治疗当成消除症状的手段,那么无论咨询师怎么说都不会走心。

对于觉醒与开悟来说,这本就不是一件追求效率的事情。太过讲求效率就会让治疗的重心发生偏移,执着于“治好”只会让一个人心浮气躁,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无法正常的分析与治疗,治疗本身也会被搞成了强迫。一位患者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会在每次治疗中规定好自己要说的话,并且分配好时间,有时我也难以插进一句话,因为这样会破坏他整个计划。看似他在努力利用好咨询中的每一分钟,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并不能提高治疗的效率,反倒会阻碍与咨询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治疗成了他自己的自说自话。心灵的成长自有其规律,我们只要在大体正确的方向上,一切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得要二十年。”

学僧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道:“为什么?”

禅师说:“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当患者把治疗师的话与心理学的书籍当成救命稻草,而不是试图理解症状与自我的途径,那么治疗就很容易成为一种改错游戏,患者发现自己哪里错了就改哪里,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治好,但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错,也不知道怎么改,因此做了很多无用功。比如,患者知道了“顺其自然”这个词,那么就整天念叨,好像口头禅,妄图通过这句话来去掉症状,而不能明白这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当我说他过于自负,活在幻想之中,他就会突然放下自负,不敢有任何自负的表现,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治好;当我说他活在病态的执着之中,那么他就什么都不敢做了,成为一个畏手畏脚的人,他以为这样就行了。他会把一切的分析当成命令,把咨询师说的一切当成方法,他试图成为治疗师眼中所谓的正常人,他妄图改掉自己身上一切不正常的地方就大功告成,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只要他内心没有感触到,没有真的放下,那么任凭他怎么做都是徒劳的。

一位患者写道:我觉得我们做了好多没有意义,而且特别多得不偿失的事,我觉得“得不偿失”这个词特别的恰当。我看完心理医生后过得更累了,到头来好像啥都没解决,天天和强迫打架,人家骂我都不敢还口,漂亮的衣服不敢穿,怕与众不同,和朋友吹两句牛逼都不敢,怕自己膨胀。我看到有朋友微信名叫“唯我独狂”,他说他这个人就有仇必报,就虚荣,就自信,自己不好也说自己好。我看到他的时候羡慕死了,他有自我,他在生活,而我已经按照公式活了。以往你是神,说啥我得听着,但我通过和朋友交流,自己的阅历,我觉得我没毛病。好多人说我是体育界唱歌最好的,唱歌界体育做好的,玩笑是玩笑,这也是一种事实,也没什不好的,在多方面优秀不是罪过。

从开始对治疗的百依百顺,到后来的得不偿失,这其中心理的转变在于,从一开始他就是在利用治疗成为一种“得”的手段,他妄图听话就可以去掉症状,就可以维系伟大,但当没有如愿的时候,就变得气急败坏。

实际上,治疗的重点不是听话,而是懂得;治疗的本质不是为了“得”,而是面对“失”。如果不能参透这两点,他的聪明最终只能成为治疗的阻力,而非推力。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依然坚信传销致富,那么想必他不仅不会退出,还会继续把亲友都拉来成为他的下线。就算拯救他的警察把他带离传销窝点,他依然会责怪警察影响了他的财路。过一阵子他又会被另一个骗局所吸引,如果不放下贪欲,那么他的智商就可不能在线。

另一位患者这样写道:我真的感觉很矛盾,一方面我觉察到了我的病态人格,您告诉我要学会接纳,去面对真实的自我,破除完美主义。于是,我把它当成了我的目标,但是我却感觉活的更累了,这时我任何的行为、想法、情绪都被解读是病态的、有问题的、要改正的,哪怕有些其实只是正常人都有的正常情绪(当然我知道我的一些想法和情绪确实是病态的),于是我更加难以接纳自我,甚至一度陷入恐慌焦虑,草木皆兵,想把我整个人都改造成您说的那个“能接纳自己的、有正常人格”的人:我不应该余光恐惧,和人交往不应该老在乎、揣测别人怎么想我,我不应该总是害怕被批评,我不应该以别人的喜好而活,我不应该总是鞭笞自己,等等。我觉得好累啊,好像有一个尺子在衡量着我,不断地告诉我“你的这种想法是病态的,你的那个反应又在完美主义了,你又社交余光恐惧了,这些都是错的要改的”,处处都是心理问题,处处都得改。

在治疗之前患者只发现了外显症状的存在,而治疗之后他会发现更多的内在人格与追求的扭曲与病态。但因为完美欲的存在,他会更加无法接受自己,面对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因此他发现一个问题就要改一个,以为这样就正常了。殊不知他再一次陷入到了完美陷阱当中,所以越治疗,他越累;发现自己问题越多,就越崩溃。但这已经不再是治疗,而成了一种强迫。

所以,我们首先要接纳自己的问题,接纳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当然,并非说患者真实存在的问题就不需要处理,只是这些问题本身不是需要改,而是需要更多的分析与觉察。最终我们并非是要把自己变得更好,而是搞清楚自己为何不能面对自己的不好,这才是治疗中需要做的事情。

治疗和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样,太过用力,反倒会适得其反。这就好像是手中的沙子,当握的太紧的时候,不但抓不住,反而只会漏掉更多。例如,一位患者在咨询前和咨询中都很紧张,因为每次咨询前他都要求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并且想要在每次咨询中有收获,有改变。他对自己提出了很多的要求,结果在咨询中他反倒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而他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越想表现的好,反倒越恐惧,最后不得不逃避。一些患者最后也不得不意识到一个事实,只要他想把一件事做好,这件事反倒会出问题,而他没有想做好的时候,反而可以自然而然地去做。

心理治疗也是如此:越是想要治好,就越治不好。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肯努力,想好的人,结果却事与愿违。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表面,太想好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他不能面对一个不够好的自己,这依然是一种执念在作怪。

治愈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这里存在真治愈和假治愈的区别,真正的治愈并不是痛苦和症状的消除,而放弃幻想与执念,识破虚假自我的幻想,与自我和解,最终成为他自己。虽然患者与治疗师都在谈论着治愈,但实际上内涵却截然不同。患者认为的治愈是消除症状,维系和谐,消除不完美,逃避不可控的现实,维系他高高在上优越感与自负。如果关于治疗的目标没有统一,咨询师与患者只是在拔河,而不是往相同的方向在努力。

经验不足的治疗师会秉承爱心一味地帮助患者减轻外在的症状,却忽视了他的痛苦是来自于他内在的贪求。看得到的问题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看不到的问题往往深藏在水面之下,只想解决表面的症状,不仅徒劳,有时反倒会让问题更为严重和复杂。例如,一个女孩,虽然她成绩是第五名,但因为她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第一名,所她就觉得自己失败;虽然她有朋友,但因为她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和尊重她,所以就恐惧与逃避与人的交往。但如果她真的是第一名,她真的获得所有人的尊重与喜爱,她的欲念得到满足,虽然她的痛苦减轻了,看似获救了,但这就如同一个吸毒的人,有了毒品之后的满足,他的欲念并不会减轻,只会变得更加强烈。看似她找回了自信,但实际上却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变得狂妄的自大。

心理咨询与治疗不是简单的服务,有其独特性,所以不能单纯地遵从顾客是上帝的原则。如果我们在商店买一件衣服,售货员绝对不会给你拿一双鞋子。但心理治疗却恰好相反,当患者对抗的时候,咨询师会提醒他接纳;当患者想要逃避的时候,咨询师会鼓励他面对;当患者执着的时候,咨询师会建议他放下。患者需要什么,咨询师就给予什么,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里却隐藏巨大的隐患,这几乎不是在治疗,反倒是给患者编制一个温柔的陷阱罢了。

所以,治疗师经常会忠言逆耳,提醒患者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被病态的欲望驱使。简单来说,患者大多数时候努力的方向是错误的,就好像一个鬼迷心窍的人一样,虽然他以为自己所追求和执着的无可厚非。

但这一切并不容易,毕竟当他过于执着就难以被唤醒,此时,他反而认为治疗师是在给他洗脑,把他带偏了,并认为在治疗中没有看到希望与光亮。在他没有觉醒之前,他不会发现他无法面对的“黑暗”事实上是现实本身,而他所追求的“光亮”本质上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是一场梦而已。

例如,很多人来治疗的时候不仅对治疗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还会错误地把心理治疗当成了成功学——他幻想去掉了症状,便可以出人头地。虽然现实中他佷平凡,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症状的错,不然他必定会成就不凡。

一位男性患者,初中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大有作为,对政治家,伟人特别欣赏,看各种名人传记,环球时报,参考消息。认为自己要做了不起,有重大影响的事情,最大化自己的价值,甚至要改变世界。

当他的焦虑与恐惧影响了他的伟大的时候,他求助于治疗,但治了一段时间后他疑惑地问我:神经症是否会影响成功?

不出所料,他来治疗就是为了成功,不然他就不来治疗了。

当然,神经症在初期也许会让一个人成功,毕竟他强迫性的努力会让让他暂时领先于周围的人,但最后却会他慢慢失败,因为他太想要证明自己,太想要超越他人,并且无法忍受失败,因此他没有了平常心,所以最终只能逃避现实,最后溃不成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算神经症不影响他成功,他最终也只是一个失败者,毕竟,他只能做到世人眼中的成功,却做不到他自己心中的成功,所以最终他依然会是一个自己眼中的失败者。

一些患者理智上明白治疗的意义,但潜意识中他依然把治疗当成了逃避现实,维系幻想的手段。只有经过一次一次现实的打击,他才能懂得治疗与成长的意义所在——成长实际上就是少一些幻想,多一些现实;少一些执着,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伪装,多一些真实。

而这一切并非是通过智力或知识来获得,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心去体会与认识到,不然任凭他人或咨询师怎么说他都不会被触动。一位患者谈到我说的关于治疗的东西,就如同她和我说婚纱(她是开婚纱店的),她虽然和我说过各种款式,但因为我没有见过,也没有摸过,没有穿过,所以不能有切身的体会,无法形成概念。治疗也同样如此,我说的东西,需要她一点点理解和看见才行,才能成为她自己的东西,才能融入到她的内心,才能影响她的生活。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也提醒我们:认识自己不可只停留于智慧上的认识,虽然它可能会由此方式而开始,但后来必须变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其实这两项因素必会相混合,因为大体上没有人能够普遍地体验出自负,他只能从某一特定的事物中体会出他个人的自负。他不只要考虑作用于他自己的力量,而且要感觉出这些力量,这是很重要的。用智慧所观察出来的也许是正确的,然而就像一面不能吸收光线而只能反射光线的镜子一样,他可将这些见识应用于别人,而不用到自己身上。

例如,一位因为工作压力而频频崩溃的女性患者,虽然后来她工作量降低了,但她依然不喜欢上班,在工作中依然充满了焦虑。引发焦虑的并非是多大的事情,只是诸如把一个工作交给了另一个同事,之后就开始担心没有交代清楚,担心他没有做一类的小事情。她现在感受到了自己的追求是病态的,一种极致的完美与病态的认真,之前她没有感受到,但从这次崩溃中,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以前我告诉她这一切的时候,她听不懂,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以前她一直停留在希望“治好”的阶段,而那时候她还不懂得治疗到意义。她现在终于明白,治疗的重点并不是从外在找价值,而是要内在放下病态的价值与追求,直面内在的不安全感等等,不是“变好”那么简单。

随着人生经历和体会的增加,患者会想起咨询师的话或多年前看过的书,当时他不理解,不明白,而经过时间的沉淀,他开始懂了一点,听进去一点,他开始明白也许不是咨询师不理解他,而是他一直没有认清自己与问题的本质。

就拿我个人学习心理学的经历来说,当初在大学的时候,我几乎看遍了所有心理学的著作,并主观地认为我看得懂的书是有用的,而看不懂的书就是一些人吃饱了撑的在胡扯,完全不着边际。而后来当我从事了心理咨询的工作,开始试图用我懂得的理论来指导工作,却在后期遭遇了瓶颈。当我再次去研读我看不懂的书的时候,我竟然看懂了一些,尤其是卡伦.霍妮的书,书中的一些内容解开了我的很多疑问,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后来,我终于可以看懂大师的著作,可以理解他们的观点,而这完全是因为我在工作中切身体会到了患者的处境与困境,当我对人性多一些理解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些自己一时看不懂的书,反倒对我的成长帮助更大。

所谓体会,是亲身实践、验证之后获得的具体感受。而所谓知道,是根据推理判断而得出的抽象知识。不过,最深刻的理解是在具体实践和体会之后产生的。犹如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那样。

一些患者看似在分析自己,学习心理学,但他却一直以智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情感为中心,虽然他通过治疗和读书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试着用这些道理来说服自己,但因为这些并没有引发他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最终无所得。例如,一位患者看遍了几乎所有心理学的书籍,懂得各种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起自己来也是头头是道,几乎都快成了心理专家了,但这种懂得并没有减轻他的恐惧,并没有让他停止逃避,也没有减少他的幻想与冲突。仅仅是智慧上的知道,不能深入到潜意识,只有真正体会到的东西才能产生治疗性的作用。

还有一些人喜欢心理暗示,喜欢喊口号,这种空洞的口号除了让人好像打鸡血一样暂时感觉好过之外,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了。例如,一位患者选择了一种叫“誓言疗法”的心理暗示的方法,他每天都在对自己说:我在成长;把一切交付给上帝;我不在意别人评价;我不要完美;别人伤害不了我;我爱自己,接纳自己。因为他不明白自己为何不爱自己,没有搞清楚他为何在意别人看法,为何不能直面众生皆苦,为何执念于完美,所以这种空洞的口号最终只会让他空欢喜一场。

有时,患者也幻想被药物拯救,但药物仅仅是缓解症状的手段,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病态的人格与错误的人生方向。但有的人却过于信奉医疗模式,认为自己的问题就是脑内某种化学物质分泌的异常导致的,认为只要补充所缺乏的某种物质就好了。但在临床实践中,我见过太多多年服药,甚至对药物产生依赖的患者,并没有因为服药而真正被治愈,只是部分缓解了症状。虽然药物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药物的一个重要的副作用就是妨碍了他从更深层次去认识自己与了解自己,当药物减轻了一个人的症状之后,那么他就不会有动力去分析症状与痛苦的真正来源,并且也会给他一种治愈的假象,他内心的冲突依然是存在的,他的自我也并没有得以成长。


既然这些行不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治愈神经症,最终达到自我的觉醒呢?

想要治愈神经症,那么就需要对神经症形成的原因与治疗的目标有深刻认识,如果认识不清,就不会走上正确的路。

神经症产生的机制——童年缺爱,所以陷入到幻想,幻想成了保护他的壳,但这个壳却限制了他的成长,也阻碍他看清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所以沉浸在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之中,这给了他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让他减轻了无足轻重的感觉,但这也同时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毕竟幻想总会被现实打破,他迟早有一天要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并非是那么完美的,甚至很多方面都不如普通人的现实。所谓更好的自己不过是逃避真实自我的借口,最终他越来越脱离自我,也因此产生种种内在的冲突与外显的症状。

因此,治疗的目的是打破幻想,回归现实;接纳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维系虚假的自我的存在。此时,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健康且坚固的支撑——自爱。

但患者总是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结上,却没有意识到一个人出了心理问题并非是一个点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如果不能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机制,只是妄图消除症状,那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魔鬼隐藏在细节中。心魔也同样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不细心去发现难以觉察。只有在细节中的觉察,才能明白自己被心魔和病态的欲望掌控的有多深,自己活的有多假,才会意识到症状不过是现实对自欺的嘲讽罢了。一位患者写道:神经症的冲突隐藏得很深,我很难察觉,只有在有症状的时候我才会意识到还有我没能理解的病态价值观与执着。我还应该向更深处分析,到底是什么没有让我释怀。

无论是自我治疗还是进行心理分析,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分析与觉察,去发现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当然这个过程就好像迷宫,稍不留神就会误入歧途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因此这也是治疗师存在意义与价值——帮助一个人更好地认识他自己。

关于如何认识自己,这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诀窍与捷径,只能通过症状,通过恐惧,通过冲突,通过经历,通过生活点滴一点点去发现与认识。也许,在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中,往往隐藏着了解自我的重要线索。

一位女性患者在一次治疗中谈到,她体会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她认识到爸妈一直把她保护的太好了,但这种保护并非是爱,而是一种控制。就算她已经长大了,父母总是把她当小孩,但这样却很沉重,感觉自己一直被包裹起来,方方面面。而在自我方面,她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比如,热水瓶她认为应该放在哪,就不能放在别的地方,但老公却总是不按照她的规矩来。开始她会说老公,后来也不说了,就自己拿回去。当然这是小事情,但她从这些小事情中体会到了她对自己方方面面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大问题。她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何总是阶段性的爆发,毕竟在生活的点滴中她不可能方方面面做到无懈可击,完美无缺,例如,她会被除老公之外的异性吸引;她不能在人际中游刃有余;她无法在所有的时候都保护好自己;她不能让身边的人都对她满意;她也不能做好一切她应该做好的事情。当这些事情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她就开始情绪崩溃。之前她不理解为何会这样,而现在她知道了,一定是内化了父母各种病态的要求与规矩,所以她才不能接纳自己,而她又无意识中把这一切要求施加到了老公和孩子身上,所以才总是在他们身上挑毛病。这时,她才意思到,治疗不是改善情绪那么简单,而是要打破这些“规矩”对自己人性的束缚。而在这之前,她却误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现在她才明白自己实际上一直都活在“监狱”中,只是她不自知。

认识,发现,觉察是治疗的基本方法,这就如同福尔摩斯破案,怀疑往往是第一步,如果我们总是把一切都看着理所应当,那么注定无法深入,更无法看清背后的真相。所以我们要保持开放和未知的心态,并对自己真诚,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了解了自己与真相。

当患者有了更多的洞察之后,他并不是更轻松,相反也许会更恐慌。一位患者写到:老师,你夺走了我一切,自从看过你写的理论之后突然把我惊醒了,认识到永远填不完心里的空缺,我认识到原来我从来没有活过,一直在追求荣誉,一直把自己保护的很安全,从来没有按照真实的面目活过。但自从不追求虚荣之后,我反倒更怕了,我怕自己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之人,谁都能欺负我了。你夺走了我以前所有的东西,所有能让我安全的东西,我不能自由自在的活了。

神经症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建立的城墙,所以当我们试图拆除这一切的时候,一定会遭遇内心的抵抗。虽然患者想要解决外在的症状,但事实上没有症状也许他会更恐惧,毕竟和症状的纠结,总好过他直面内心深处真正的恐惧。

一位女性患者谈到:她觉得我说这一切很空,Get不到她的点,她没有触动,任凭我怎么说都没用。

她的问题之一是:她总是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而别人不理她,她就紧张,她总是会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她试图把一切做好,那么别人就会喜欢她了。

很明显,问题不在于别人是喜欢她还是讨厌她,她做的好或不好,而在于她内在没有安全感与价值感,她内心中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所以她才幻想通过别人的接纳与认可来填补内心中的空洞,才试图维系一个完美的自我来逃避真实的自己。

但这种过于理论性的解释,并没有让她感同身受,之后我就从更细节的角度和她解释了治疗的原理——治疗就好像是剥洋葱皮,一层又一层的。而内心中的恐惧越强烈,这个皮就越厚,层数就越多。

对她而言,第一层是人际敏感与讨好的问题。对此,她需要接纳别人有可能不喜欢自己的现实,而不强求。第二层,就算这种人际的不和谐是因为自己的问题所导致的也需要接纳。不过她反驳道:如果真的是自己太吹毛求疵,太过认真,才和别人发生工作的矛盾怎么办?难道对自己的问题置之不理?我的回答是:依然要接纳,留着以后处理。第三层,她谈到:一会接纳,一会有以后解决,这不是矛盾的?我谈到实际上这并不矛盾,毕竟这一层没有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来自于下一层的不接纳。比如,吹毛求疵,实际上来自于她不接纳自己会犯错误,做不好,不符合一个优秀员工的人设。而如果她可以接纳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犯错,可以做不好,那么他自然就不会病态的认真,那么也不会因此和别人发生冲突。第四层,她无法接纳作为普通人的自己,活在完美自我的幻想之中。她把一个人的价值建立在外界,而不是来自于内心,因此,她无法客观评价自己,不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就是认为自己一文不值。

内核:揭开一层又一层,下面隐藏的是一个被嫌弃的小孩。从小她不仅被父母所嫌弃,而她也内化了父母的病态价值观,所以她也不敢接受和成为真实的她自己。所以,她不得不隐藏自己,不得不伪装自己,不得不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治疗:如果可以“接纳”这个核心,也就是接纳真实的自己,那么这一切自我保护的“洋葱皮”,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她就没有必要和自己较劲,也没有必要讨好别人,更没有必要活在幻想之中。

当然,很多人想要一下子直捣黄龙,但这是不现实的,治疗需要一点点来。毕竟,一个人连缺点,失败,甚至一个讨厌他的人都接受不了,他如何能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最终的自我接纳,一定是建立在之前不断的努力的基础之上,诸如,他活得真实了一些;他勇敢了一些;他对自己包容了一些;他可以直面不喜欢他的人了;他少了一些讨好,少了一些强迫性的努力;他少了一些幻想,多了一些真实。而在这一个又一个微小的进步中,他就离接纳真实的自己更近了一步。

例如,这位女性患者,在治疗中终于可以“批评”我了,她提醒我在咨询中总是打断别人,说的也不是他想要的。当然,她批评我的内容,我不是十分在意,我高兴的是,她终于敢于表达对别人的不满了,而这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她谈到之前没说,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正确,为了对方考虑,担心对方有话要说,没有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所以才压抑,所以才忍了这么久。而不仅在咨询中,实际上在生活中她也较之前放开了很多,比如,当别人多给他分配工作的时候,她也能提出反对意见,而以前她是不敢提出质疑的,担心被嘲笑,被怼。而开会想不出好点子,就是因为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而她发现别人有自我,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东西,不在意别人怎么想,而她不敢,而现在她可以勇敢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

随着自我的觉醒,患者开始用真实的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也降低了他完美的标准,自责也随之地减少;他对自己和他人都开始表现出以前没有的包容与接纳,他对治疗师或他人的依赖也随之减少了;他自我的力量越来越强,他有了真正的价值感与存在感,他发现依靠真实的自我不仅能活,甚至可以活得更好,他越来越相信他自己了。

成为他自己,做自己,给了他更多的满足,他开始确信自己走对了路。而此时,他的幻想与欲念开始减弱,他可以去追求那些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他开始承认与面对自己只是一个和别人一样,有着各种困难与困扰的普通人。他的精力可以更多地被用在那些有建设性意义的事情上。而在与人的交往上,他比之前更为真实与真诚,他不必喜欢每一个人,也不必让每个人都喜欢他,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与别人的权利;对工作和学习而言,他越来越把它们当成它们本身,而不是证明自己出类拔萃的筹码,他也因此在其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这种做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并非是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带来的优越感,而是他接受了自己,而产生的真正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成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与迷茫,毕竟被原生家庭所灌输的错误的价值观依然非常坚固,而不被爱的恐惧也深植内心。所以虚假的自我依然是他在这个世界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打碎了这一切,他的灵魂将无处安放。此时,会表现为围绕某个点一直绕圈的现象,而表现形式就是他一会看清了幻想,识破了心魔的诱惑,而一会又会陷进去,又活在自己的舒适区当中,活在幻想与逃避当中。

一位患者写到:我认识到了那个深层的扭曲的人格,那个为了完美和虚荣而抛弃了真我和生活的美好的我,我也没有真正的活过,只追求外在的完美和赞扬,可是忽略了生活本来的美好,很多事物甚至是朋友在我这里只是维系完美的手段而已,而没有了本身的价值,但我依然舍命去追求那个美好。即便我比以前认识的更深刻了,可我在行动上依然被魔鬼控制着,出个门,去自习,老觉得别人在看我,生怕自己形象不好,别人不回微信我依然焦虑的不得了。

治疗实际上是一场通关游戏,任何一个关卡没有打过,都会成为成长的阻碍。这层层关卡就是本书所涉及的主题,关于幻想,心魔,价值观,自负,暴君,原生家庭。

一位患者谈到治疗就好像哈利波特,全集讲的就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斗争。伏地魔是他们学校的师兄,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可以把自己的灵魂分割成8份的魔法,所以伏地魔把灵魂寄托在8个不同的宿主里——魔法石里,书,戒指……这才有了8部哈利波特电影。这何尝不像是心理治疗一样,每次痛苦,每次挣扎,都是杀死了一个魂器,最后一集,哈利波特和伏地魔本人正面斗争,这就是大决战的那天,对应心理治疗也是一个里程碑吧。

心理治疗中的决战发生在真我与假我之间。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她的著作《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实际上已经给出治愈的答案:患者究竟是想保留他的幻想,继续沉浸在虚假自负之中,还是接受自己也是一个有着人类普遍局限,面临各种实际困难,同时也有着成长潜力的普通人?也只有当他放弃幻想,真正承担起生活的责任,神经症造成的内心冲突才可能化解,他才可能迎来真正的个人成长。

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心魔并非会乖乖就范,这是一场真实与虚假的战争。虽然经过治疗与分析,他比自己与问题的本质认识更为深刻,但心魔依然会试图恐吓与诱惑他,让他放弃对真实与自由的追求。

心魔就好像电影的旁白一样,试图劝他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就类似于《楚门的世界》中导演挽留楚门的话:听我的忠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也不用怕,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你害怕,所以你不能走。我看了你的一生,你出生时我在看你;你学走路时,我在看你;你入学,我在看你;还有你掉第一颗牙齿那一幕。你不能离开,楚门你属于这里,跟我一起吧……

一位患者写到:今天忽然在想自己为什么再也没快乐过了。其实是我的方向一直错了,我一直将快乐寄托于一份完美的工作、完美的自己,可是无数的事实证明,似乎真的没有完美。就像我的身体,我的异性缘,我的人际,每一份工作,他人,都不完美,所以我一直不快乐,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把目光放在已经有的东西上去发现它的好,而不是看着碗里的想着盆里的,我不应该去找到一瓶装满水的瓶子,而是应该去发现那还剩下的半瓶。虽然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没有完美,但是我还是有不甘心的,我用了“似乎”没有真的完美,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清楚地有个声音说:不啊,是有完美的,你可以去追求的,你看你之前就差一步了,你看你辉煌的曾经,你做到了啊。我知道这一定是心魔,我并没有完全死心,每每我对自己说放弃吧一定会有个声音跳出来。

应该是心魔来了吧——我有错吗,我只不过想找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因为没有完美我就不该强求吗?世界错了我就要顺应吗?完美怎么不对了,为什么没有完美?不能因为不存在你就说是错的吧,那发明飞机那会还不现实呢。我的这个认知应该是错的和扭曲的,但我却没有发现错在哪里。我现在都站在心魔的立场上看待自己,为完美欲和心魔辩护,我怎样才能意识到它是错的呢,就仅仅是因为没有完美你就说它错误吗?心魔也总是在诱惑我:你看完美离你只差一点点了,是可以够到的。不过现实却是自己每一步,每一个想好的努力都把我越推越远,都是背道而驰。

这个世界上有完美吗?一个人可以一直维系高高在上的地位吗?想必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问自明。所以对完美的执着并非来自于理智,而是心魔的诱惑。道理并不能说服一个人,让一个人拒绝诱惑,只有当他一次次地被心魔欺骗,再一次次地幻灭,一次次地认识到完美是不存在的,一次次在痛苦的挣扎中体会到——成为自己虽然看起来很难,但这是一种可能的实现,幻想中的完美虽然充满诱惑,但这只是一场梦,最终只会一场空,。

最后我们以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书——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以专业赢得信赖,用真诚温暖心灵

森知心理,您身边的心理顾问

欢迎来电:025-84470026 客服邮箱:025XL@163.com

姓名:
年龄:
联系电话:
邮箱:
咨询师:
时间:
留言:

相关文章

森知公众号

网站首页关于森知加入我们联系我们预约咨询意见反馈心理问答

版权所有:南京森知心理咨询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179号-2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    E-mail:025XL@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

7*11(9:00-20:00)

025-846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