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4470026
所在位置:首页/心理专栏/王宇

焦虑:总是想“不好”的事情怎么办?

浏览量:3172      发表时间:2023-02-10

总是想“不好”的事情怎么办?

焦虑的人往往会扩大危险,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过分担忧(过分担忧指的是,担忧的强烈程度,担忧的持续时间及担忧的频率,超出了事件真正发生的可能性,或超出正常担忧程度)而且这种担忧还是难以控制的。诸如,疾病、死亡、意外、灾难等,这些负面的思维会强化患者焦虑的感受,形成恶性的循环。越是想这些不好的事情,就越容易焦虑,而越是焦虑,这些不好的想法就会越多。

如果能认清这些负面的想法只是想法,并不代表现实,这一切不过是我们内心恐惧的外在投射,或我们只是活在恐惧的想象之中,想必对这些负面的想法的恐惧也会随之减弱。

对此,我们要自问:我到底在恐惧什么?我的忧虑是现实的吗?

首先,你必须要识别这些负性思维,当焦虑产生时问问自己:脑子里在想什么?忧虑性思维会以想法的形式出现,也会以形象的画面出现。识别出这些令自己恐惧的想法和画面,对搞清焦虑的由来是有帮助的。

在焦虑的时候,这些负性的思维往往会自动化产生,而患者并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反思这一切是否只是来自于自己的想象,就直接就把这当成了真实的,他会条件反射地做些什么以逃避危险,他相信如果不逃避,或消除这些想法,那么这些头脑中可怕的事情就会变成真的。诸如,一个女孩看到墙上写到:在此扔垃圾死全家。之后这个想法就在她头脑中盘旋,她一定要去掉这个想法,因为她怕自己的家人真的会出事。她也相信,如果这些想法不存在了,那么这些事就不会发生了。

幻想通过控制想法来掌控人生与命运,这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想象。毕竟,如果真的想好的,人生就美好;想不好的,人生就灾难,那么人类不就成了魔法师?我们整天想美事就行了,这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他所做的一切并不能在现实中起什么作用,只是在幻想中找到一种安全,而越是在头脑中构建安全的世界,就越是强化现实不安全的结论。所以他做的一切看似在减轻焦虑,实则在强化恐惧。例如,一位男性患者,总是担心生病,并且这个病还不固定,一会是黑色素瘤,一会是心脏病,再或者是胆囊息肉。为此,他总是让父母检查他的身体,看他担心的部位是否有变化,他也总是寻求医生的保证。有时,当他听见别人说一些不好的事情,诸如病,死人,同性恋,精神病,杀人一类的事,他还会擤鼻子说滚开,或甩甩手,这样心里才放心。他虽然极力排斥,试图不让自己去想,但这些想法就越是挥之不去。

对于焦虑的治疗,我们首先要停止这一切的防护的手段,直面恐惧;第二,要慢慢分清这些恐怖的想法到底是幻想出来的,还是现实中的,不然我们就会直接把这一切默认为现实,和自己玩一场永远都赢不了的游戏。


接下来就焦虑障碍患者常见的负面思维进行分析与解读:

1、如果我想到一些可怕的事情,那么这些事情就会发生

在生活中每个人在头脑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是美好的,有的是消极的,甚至是灾难化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会在意这些想法的存在,毕竟想法并不等于事实。但对焦虑患者来说,这些负面的想法会颠覆他的认知,打破他平静的生活,让他感到危险无处不在,陷入到恐慌之中。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了艾滋病宣传日,虽然他也知道这种事也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并不会感到危险无处不在,更不过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消除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毕竟他知道生活原本如此。但对于焦虑患者来说,这却打破了他的安全感,让他开始怀疑一切,觉得身边的人和东西都不安全,都会让他有被感染的可能性,所以他不得不逃避与之有关的一切,以维系他安全的幻觉。

   当一个人开始追求绝对的安全,一定会陷入到绝对的危险之中。因为百分百的安全并不存在,所以他关注的重心就在那百分之一的不安全,并因此放大化了危险的存在。所以,并非是他焦虑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而是他不能接受任何发生的可能,所以才让他觉得危险即将发生。比如,一位女性患者,一天她感到头皮发麻,担心是严重的疾病,之后觉得自己心慌,担心是心脏病。后来健身,吃西药,中药,虽然身体状态有所缓解,但还是感觉上火,之后就担心自己会自燃,后来又百度,接着担心自己脑袋会爆炸,担心猝死。想起小时候被狗咬过,就担心狂犬病。

人的大脑就是这么奇妙,当你越不能接受,越排斥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反倒会在你头脑中挥之不去。但当你可以面对他,接受他,你反而会发现这些想法会消失无踪。焦虑的思维也是如此,当你陷入焦虑的时候并非说明危险即将发生,只是说明你对危险的可能不能包容,因此才触发了大脑这一机制。当你试着不排斥,不逃避,去接纳,你就会发现,你对这些不好的想法就没有那么敏感了,而这些想法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所以,并非是我们想到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只是当我们不能接受这个世界有危险的存在,才把任何可能性视为洪水猛兽。并非是太现实可怕,只是你太过执着绝对的安全,因此才对现实如此恐惧。


2、心里有可怕的想法,如果不控制我就会做出来

一些人害怕自己的想法,是因为他恐惧自己会做出来,在他心中想到等于做到,所以他不敢想任何不好的东西,诸如,强奸、乱伦、同性恋、自杀一类的事情。他担心控制不住自己成为一个变态,一个罪人。也怕自己一不下心做出什么伤害自己与亲人的事情。诸如,看见刀,担心会伤害自己或别人;在高楼就担心自己会跳下去等。

一位女性患者,一直胆子小,不敢看法制频道和鬼片。一天,她看电视,上面讲了一个女人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要放火,之后她开始担心控制不住自己会杀人,尤其是晚上会把老公和儿子杀掉,因此失眠,没有食欲,非常痛哭。她认为这么想是不对的,但就是控制不住。有时她也会试着用刀子来伤害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控制住,当发现自己并不会这么做的时候,心情才能放松一些。后来,她的焦虑开始泛化,担心自己会变成精神病,就算她不拿刀都担心,都会幻想这样的画面。

她谈到,她从来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她知道自己不会伤害亲人,但当这种想法来的时候她无法接受,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不能这么想。

如果按照想法来评价一个人,那么每个人都是一个罪人。所以,不是想法有错,只是当一个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才连想法都排斥,进而产生泛化。

她从小的原生家庭并不好,父亲脾气暴躁,经常会和妈妈打架,而哥哥等犯了错误也会被打,她现在对家里的记忆就是冰窖。妈妈这个人个性软弱,被爸爸打了之后就想死,所以小时候她都不敢睡觉,怕妈妈突然死掉,她会经常唱歌跳舞给妈妈,逗她开心。当父母打架的时候,她就躲在小屋子里幻想,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长大之后会幻想自己是电视里的女主角,从小她期望自己和妈妈住在一个四面都是墙的房间,这样才能觉得安全。

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她从小就和妈妈一起睡,而结婚后,晚上如果没有爱人就睡不好。她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自己很完美,能让别人喜欢和接纳。所以在生活中她一直都循规蹈矩,避免冲突,矛盾,不做任何坏事,一直都是一个懂事的“乖小孩”。但越是乖巧,实际上她活得就越是压抑——她压抑了自己的情感与真实的自我,以迎合别人的期待。时间长了,她就失去了与真实自我的链接,表演成一个完美的人,就好像她幻想的女主角一样。

而潜意识中她担心女主人设崩溃,这样就会失去别人的接纳与爱。而她拼命控制自己,表面是担心自己做出格的事情,本质是她不敢面对真实的情感与自我,毕竟在他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不被爱。最终,被压抑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反而以症状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也许,当她开始试着允许自己各种情绪与情感的存在与表达,不管这些是好的,还是坏的;当她可以接受自己的言行,无论是安全还是危险的;当她可以做一个真实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丑陋的还是完美的,也许她会神奇的发现,这些可怕的想法不是变多了,反而是变少了,或没有那么放在心上了。此时,她和自己的心接近了,并且也开始对自己有了信任感,安全感也会随之增强。


3、这是个危险的世界,身边的人都很可怕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上,但每个人对生活,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都是不同的。对焦虑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他需要不停地避免这些危险,他认为一旦不小心,那么就会危及生命或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患者不仅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也会觉得他身边的人都不安全,认为别人会害他,所以他不敢得罪人,只想躲在安全的地方。就算别人保证不会伤害他,他的焦虑也不会消失。

但现实真的有患者所认为的那么危险吗?当然不是,毕竟如果真的开车就会出车祸,还有人开车么?如果出去就感染病毒,那还有人敢去上班了?如果发生性关系就会得艾滋病,还有人敢接触异性吗?如果一点小毛病就会演变为癌症,那医院还装得下吗?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个世界与他人很危险,而在于他放大化了危险,把小概率事件灾难化了。试想,一件事百分之九十九会发生,或有二分之一的机会发生,你难道不会恐惧吗?这就解释了,为何在患者眼中的世界和常人眼中的世界的不同,毕竟在患者眼中危险无处不在。

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关键就是在于安全的标准,你追求的是相对安全,还是绝对安全;你是臣服于这个世界本身就不安全的现实,还是要把一切掌控在手中。一位女性患者读大学的时候和同学发生了矛盾,认为寝室的人在针对他,孤立他,让她没有安全感。后来她得了焦虑症,休学在家,越想越气不过,找人恐吓了对方,那个同学很害怕,也给她发了短信道歉。虽然这件事表面上已经解决了,但她的内心却陷入到更深的焦虑之中,担心自己给对方造成了影响,担心她会报复自己。

     后来,她的问题也发生了转移,有了洁癖,恐艾。凡是会让他联想到死亡的事情都恐惧,想要逃避。在街上看到某个人好像不健康的样子,她就不能让对方碰到自己的衣服,担心传染疾病。怀孕后,洁癖更加严重,衣服总是要反复洗,别人也不能碰她的东西。亲人住院,她不小心碰到了边上癌症晚期人的柜子,回到家里就要把衣服都扔掉。

当然,没有人不怕危险,没有人不恐惧死亡,但当一个人陷入到焦虑,就没有办法正确评估他所遭遇的到底是真的危险,还是只是他想象的很危险。

当和一位有死亡恐惧的患者在分析的时候,他谈到这样一句话:对死的恐惧,来自于对生的执着。所以,一个人越是执着于生,就越是害怕死,而对生的执着与对死的恐惧成正比。

危险也是如此,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有时并不是来自于客观,而是来自于主观。而主观的想法,又受到潜意识中执念的左右,当一个人执着于百分百的安全,那么一定会无法接纳那百分之一的不安全,当一个人想要排除万一,那么他定会被万分之一所困扰。越是无法接受危险的可能,就越是会把风险无限放大化。

为了维系绝对安全的幻想,患者会发明很多自欺欺人的东西来缓解自己的焦虑,陷入到了强迫之中,例如,一位男性患者,担心自杀和杀人,当想到的时候,就会把当下的事情做两三次,他认为这样这些不好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虽然他的行为很荒诞,但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并且反驳到,人难道不应该去追求健康和美好的生活吗?

当然,人是应该追求平安和健康,但这却无法强求,一旦强求就成了一种强迫。毕竟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当一个人执着与此,就算他耗费所有的精力都不会如愿,毕竟百分百的安全本就不存在。

想必,当一个人可以放下安全的幻想,当一个人可以接受这个真实的世界,当他可以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渺小的人,并不是全能的神,也许这个世界也就回归了他本来的面目——它既没有你想的那么完美,也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一位焦虑患者和我谈到,大学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举报领导结果被领导打击报复的新闻,结果他为此焦虑了若干年。结果,当他工作后发现,这一切压根就没有发生,他根本就不会举报领导,领导也没有打击报复他,这一切完全是一种杞人忧天。

4、 自己一定是得了严重的疾病,只是医生还没有检查出来

对于急于治好的患者来说,他往往会变得缺乏理智,变得盲目,就算确诊焦虑,他依然会固执地认为这不是心理问题,认为是生理问题,依然幻想解决了生理的问题,他便什么病都没有了。

疑病患者总是去跑医院,试图解决自己诸如,头晕,心脏,颈部等各种不适,就算医生反馈问题不大,但却依然想要消除这些症状,并认为自己焦虑就是因为这些症状,消除了外在症状,他就什么病都没有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不可能永远舒服,就算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依然会出现新的症状,把重点放在外在症状的解决上,这只是暂时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停止焦虑。

实际上,患者所关注的躯体的症状大多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就算是有也多是些小问题,或是焦虑情绪的躯体化反应。就算解决了躯体的症状患者也并不会真的解脱,毕竟焦虑障碍患者往往有长期的病史,只不过之前的焦虑持续时间短,严重程度低,并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这说明,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只是附着在了某种躯体症状之上,就算这个症状消失,这种焦虑的情绪依然就好像鬼魂一样,附着在其它方面。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躯体症状本身,不能心存侥幸,或幻想生理问题解决就万事大吉,我们必须直面自己的焦虑与心理问题。认为这问题出现在身体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逃避,也许我们不敢直面内心深处我们一直不敢面对的东西,而这正是接下来分析与治疗的重点。

5、一旦犯错,就会发生无法挽回的结果

一些人的焦虑是因为怕犯错,怕失败,怕被否定所引发的,在他心中认为,他不应该犯错,不应该失败。另一方面他认为只要犯错,只要失败,就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如,被批评,被否定,成为一个失败者,被别人所嫌弃与抛弃。

一位患者男性患者,担心犯错,心情压抑,被诊断为抑郁和焦虑。他担心工作中的实验出问题,担心被批评,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从小他就胆子小,怕黑,怕生人,不敢主动打招呼,父母吵架很多,小候就很乖,怕老师。妈妈性格强势,不温柔,从小不和父母亲近,初中才感到爸爸是爱他的。他学习成绩好,所以这方面父母没有说过他,父母吵架的时候他感到无助,他哭的时候父母也不管。小时候他看到坏了的凳子,就觉得很可怜,当然这不过是他内心感到自己可怜的投射。爸爸严厉,平时不管,一管就比较凶,和父母没有深入的交流,隐藏自己。而妈妈的控制欲很强,小时候偷看他日记,30多岁妈妈还管他是啥发型,就算他已经结婚,妈妈依然把他当小孩,很多事情依然要参与。

从小他就是一个乖小孩,从来不给大人添乱,他也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但他的哥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学习不好,淘气,所以父母不喜欢哥哥。当然,多亏他学习好,不然他在家里就不会那么好过了。

缺爱,成了他不安全感的来源。在家里只要表现不好就会被批评,所以他不得不压抑和表演,把自己装成了一个好孩子。

从小他就焦虑,担心父母回来晚,担心他们出意外,一旦一个事情不在他的控制范围就焦虑。当然他也自卑,认为自己除了学习好,就没有任何优点了。认为自己只有某些方面比别人好,才能混下去,不然就感觉自己不被接纳。

   生活中,他以人为善,讨好,担心伤害别人,有同情心,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一切看似美德,但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及维系“好孩子”人设的方式。他在好人设中也维系了他的自恋与优越感。

   而之前他过着相对平稳的生活,直到工作调动,他当了部门领导,之后压力更大了,出一点问题就焦虑,尤其担心那种限期完成的工作。因为担心犯错,所以在工作中总是一惊一乍,担心给单位带来损失,担心被处分,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在工作中,他总是反复检查和确认,效率很低。

    虽然,他也知道工作中也有人犯错误,并没有严重的结果,但他不能,因为犯错就意味着他人设的崩溃,自恋的破灭。所以焦虑的外在表现是怕犯错,而内核在于他不能接受一个会犯错,不完美,不如人的自己。

现实是这个世界是宽容的,只是他活在自恋当中,才觉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被讨厌,不允许自己被批评,才觉得得现实很可怕。

当放下自恋,接纳不完美的自我,想必犯错与失败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当然如何接受自我,这正是之后的章节探讨的问题。

6、不完美,不优秀不能活


想必,每个人都对自我,对生活都会有所期待,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但普通人却明白生活本来是不完美的道理,所以面对人生的缺失往往可以有一个平常心。但对于焦虑患者来说,完美才是正常的,不完美才是不应该的,并且他认为完美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放弃对完美的执着,他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生不负责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一位女性患者对自己提出:思想必须纯洁,身体必须干净的要求时,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而另一位男性患者要求自己必须要搞懂一切,弄清世间万物的规律时,也不认为有何不妥。但当他们的身体或精神不纯洁,或有搞不懂的事情的时候就会陷入内心的冲突,此时他只会责怪自己不好,并没有反思自己已经陷入了完美欲的陷阱。

不仅如此,他们也会对别人提出极致完美的要求,他要求别人有好的品格,有上进心,有纯洁的肉体与心灵。如果在恋爱中,他也会及其挑剔与苛责,不仅要对方外形好,也要求可以精神的沟通,他也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圣人般的人设,当发现对方不纯洁,不完美(如,女友不是处女)就极难接受。

而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也会要求自己说好话,做好人,总是反复回想自己的言行,担心有不妥的地方。工作也因此成为极大的负担,并总是陷入到自卑与自责当中,认为别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是世界上最差的人。

在他眼中,好的是应该的,不好的是不应该的。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焦虑,甚至对封建迷信,吉凶祸福一类的事情也变得敏感,因为他担心自己的生活出现任何不好,有任何破坏他幸福的东西出现。

当然,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放下对完美的执着,接受生活本来就是有好和坏组成的。当一个人接受生活本不完美的现实,那么他也就不会对现实感到那么焦虑了。

7、要避免任何不吉利的东西,不然就会遭遇厄运

虽然现在都已经21世纪了,但焦虑患者却深信某些仪式,颜色,图腾,数字等,具有特殊意义。他会过度相信算命,骨像学,星座,解梦的东西,如果结果不好就会恐慌,担心灾难性预言成真,并为此惴惴不安。他悲观的认为,假如某些不好的事即将发生,那非常有可能就刚好发生在自己身上,

一位女性患者,小他就害怕接触一些不吉利的人,比如家里死人的人。她认为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些不好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她的身上。她一直存在的问题是担心不吉利的数字。如果想到什么的时候,这事恰好想到4,就要把想过的事情再想一遍。后来,她又开始担心在自己看不起的人面前经过,就怕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之后泛化,她又担心自己会想到讨厌的人,自己也会成为这样的人,比如,社会底层的人。这个时候,她就需要想一下成功人士,试图通过这种强迫思维来缓解焦虑。

另一位男性患者,从小就存在焦虑,不过很快好了,也没有放在心上。高考的时候从担心失眠开始,随后任何小的事情都能引发他的焦虑,比如,怕黑,怕同性恋,不敢看抑郁的东西,负面的不能接纳,担心自己不正常,对自己没有信心。

他喜欢算命,如果结果是好的,他舒服,但如果结果不好,他就焦虑。而这次焦虑发作也是因为算命,算命先生说他的情感方面会不好。他家里有一个菩萨,每天都会拜一拜,但最近出现了一个可怕的想法,就是想要扇菩萨两个耳光。

他想到这些事就焦虑,之后找到八字的先生,学易经的。本来他想听先生说没事,但师傅说最好还是要消灾了事,不然会影响运势,这却增加了他的焦虑。

为了消除焦虑,他又加了一个神婆微信,对方回复的比较慢,最后回复:有些东西不好说,明天说。之后他更焦虑了。

实际上,对宗教,图腾,星座,算命这些东西的迷信,主要说明他在患病之前内心就有焦虑和不安全感,而通过这些迷信的东西,让他找到了些许的安全。让他相信这一切是好的,对未来有了掌控感。但一旦结果不好,就把他这些虚假的安全感打破,内心的恐惧就迸发了出来。

那么,他为何如此恐惧生活的不美好?原因就是他一直沉浸在一切都好的幻觉中,他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所以才无法面对现实本身。而越想得到,就越害怕失去,越想要一切都好,越是担心一切都不好,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剥开表象看本质,虽然这一切都因迷信而起,但本质却和迷信没有关系,而是患者妄图通过神秘的力量可以掌控人生与命运,维系“幸福”的幻想。

想必,只有当一个人停止幻想,停止与现实的对抗,接受自己与生活的好和不好,才能摆脱迷信与吉凶祸福的焦虑与强迫。

8、惊恐发作很可怕,会让我死掉或变疯

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的时候,患者往往会感觉“我无法应付”“我快要死了”“心脏病发作了”,此时,他也许会立马叫120急救,担心控制不住自己出意外。但因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症状的错误认识,过高地估计了危险性,等到了医院,还没有等急救,他也就平复了。

就算如此,患者依然不能停止焦虑,他依然担心惊恐再次来袭,因此惴惴不安。此时,他产生了“对害怕的害怕”,产生了对惊恐发作相联系的躯体感受的恐惧。一旦心脏或手脚不舒服,他就担心是“狼”来了,所以他压根就放松不下来。而越是如此焦虑,就越容易出现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的情况,又会被他误以为是惊恐发作。

他们倾向于将躯体感受解释为灾难性事物,所以他们的行为也大多是逃避性的。越是这样,就越不能发现惊恐实际上只是一种情绪与躯体的感受,并不可怕,也不会让人变疯。

一位男性患者,他发病是在大三的时候,那时候晕倒两次,产生死亡恐惧,之后害怕心脏病,对他整个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他最后只能在他认为安全的地方待着,他不能出差,约会。后来,他又担心自己自己会抑郁,担心自己会自杀。

我从业18年来从来没有遇到一例因为惊恐而死亡或变疯的个案。反而遇到了很多最后从惊恐焦虑中走出来的患者,最后连他们自己都对自己当时的想法和行为感到可笑。

但在这之前,他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甚至也担心自己会变疯。但恐惧变疯和真正变疯是两码事。担心变疯的仅仅是焦虑,并不意味着真的会变疯。当然,从恐惧变疯也可以发现,实际上他恐惧的是丢人和出丑,打破之前给别人留下的好的形象与人设——一个人越是活得道貌岸然,越说明他恐惧人言可畏。

惊恐发作的底层逻辑在于对死亡的恐惧,有时一些医院的误诊,也会强化他这种认知。毕竟,惊恐发作也叫做“心脏神经官能症”,发作起来和心脏方面的疾病类似,不细致检查容易误诊,做一些不必要的治疗或手术。例如,一位男性患者,小学的时候出现过一次惊恐发作,初中的时候再次发作。到医院诊断为心肌炎,住了一个月院,休学一年,到后来也没有搞明白是什么问题。

心理学家艾德蒙.伯恩也在他的著作《焦虑症与恐惧症手册》中写道:

惊恐却是让人恐惧不安,但它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危险。惊恐发作只是在应激状态下一种自然的身体反应。惊恐发作生理反应不是由真正的出现的危险引起的,只是因为身体内在原因造成的,所以并不可怕。

请记住:

惊恐发作不会造成心力衰竭或心脏停止:心脏病发作和惊恐之前并无直接的联系

惊恐发作不会使你的停止呼吸或窒息,没有致命危险。

惊恐发作不会使你晕厥

惊恐发作不会让你变疯

惊恐发作不会让你失控


9、如果我担心的事情发生,我将无法面对和应付


预期焦虑是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担忧。患有焦虑症的人,总是有很强的挫折感,认为某些尚未发生的事存在威胁,从而对其产生紧张不安。同时,他们还会对引起焦虑的事难以适应,而且愈演愈烈。甚至对事情的细枝末节也极为敏感,以至于因此终日烦躁而难以自拔。

一位女性患者,就存在强烈的预期焦虑,当明天有重要的事情,比如,考试或面试,就会很焦虑。之前找工作,虽然找了关系,但初试的时候却被面试官卡了一下,结果她就不停地哭,歇斯底里。而现在谈对象也焦虑,一旦对象她不冷不热,她就无法接受,感觉对方要离开自己。当然这里存在的病态要求是: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

她患有“公主病”,她的需要一定要被满足,只要有不满足,她就痛苦。从小只要父母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又哭又闹。而爸爸也一直顺从她,并且认为她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她也因此感觉自己有了某种特权。而长大后就好像成了一个女王,要求这个世界以她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并非是事情的结果不能接受,而仅仅是她不愿接受。当我们要求这个世界以我们为中心,幻想可以掌控一切,才会对不可控的现实与结果产生恐惧与焦虑。因此,并非是这个世界要灭了我们,只是我们妄图掌控命运。

    越是试图掌控一切,越是会放大化危险的存在。实际上你所担忧的事情99。9%都不会发生。

焦虑患者就如同撒哈拉沙漠的土灰色的沙鼠。每当旱季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争相囤积草根,用来应付即将到来的艰苦岁月。从早到晚,沙鼠们忙得不可开交,它们在自家的洞口上进进出出,满嘴都叼着草根。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当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他们度过旱季时,沙鼠仍然分秒不停地寻找草根,否则便焦躁不安,嗷嗷叫个不停。 实际上,沙鼠根本用不着这样劳累和过于忧虑。沙鼠在旱季里,只需要吃两公斤草根,而沙鼠一般都要运回十公斤草根才能踏实下来。后来大部分的草根都腐烂掉了,沙鼠们还要费尽力气将腐烂的草根从洞里清理出去。也就是说当别的小动物都在享受阳光、微风和食物的时候,只有沙鼠们活得焦虑又疲惫不堪。


其实这跟焦虑的人们与沙鼠多么相似,我们总是不停的为生命中还没到来的事情而感到忧虑,总是妄想能提前排除危险。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有些事情我们终究是瞎操心。毕竟,我们担忧的一切不过是自己的想象,我们执着的一切不过就是自己的幻想,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逃离现实,除了接纳与面对,别无它法。

以专业赢得信赖,用真诚温暖心灵

森知心理,您身边的心理顾问

欢迎来电:025-84470026 客服邮箱:025XL@163.com

姓名:
年龄:
联系电话:
邮箱:
咨询师:
时间:
留言:

相关文章

森知公众号

网站首页关于森知加入我们联系我们预约咨询意见反馈心理问答

版权所有:南京森知心理咨询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179号-2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    E-mail:025XL@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

7*11(9:00-20:00)

025-846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