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爱和被爱的需要
浏览量:7787 发表时间:2018-11-22
去年曾和一位同事去听了一场杨凤池老师的讲座。讲座的其他内容现在脑海中已经很模糊了,但总是深深记得他说到一个关于“六个人”的观点。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两性关系,其实是六个角色的关系。女人有时要扮演这个男人的妈妈,有时要扮演他的女儿,当然最重要的是扮演他的伴侣和爱人。对于这个男人亦是如此,有时他需要扮演爸爸,有时要扮演儿子,当然更重要的也是扮演这个女人的爱人。我被这个观点打动至深,是因为它让我想到同去的那个同事曾经对我说:她相信成年后健康积极的两性关系可以对人童年及过往的创伤起到极大的治愈作用。
人都是有爱和被爱的需要的。而我们成年后的两性关系都无可避免的深深烙印着我们与自己父母关系痕迹。在成长过程中,那些我们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爱的缺失,会让我们在成年后的两性关系中寻找这种被爱的弥补。而那些被满足的爱的需要便会长大成熟,成为我们爱他人的能力。因为,成年以后,陪伴我们的将逐渐不再是父母,而是与我们结合的人生伴侣,所以,我们便会自然而然的把从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模式迁移到与爱人的关系当中去。说到底,爱的关系就是一种陪伴的关系啊。
同时,我们对父母的认同与不认同在我们与爱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一个有一位宽容体贴的母亲的女儿,从小认同了母亲对父亲和自己的理解和包容,将来也会以同样的品质关爱自己的另一半,而一个有一位豁达慈爱的父亲的儿子,将来也更有可能成为心胸宽阔,性情随和的丈夫。我接待过一些女性来访者,无法容忍丈夫身上某种缺点,因为她从中看到的是自己父亲的失责从童年时起就对她和母亲造成过巨大伤害。其实细细想来她们在婚姻中的愤怒仅仅是指向丈夫的吗?我也接待过一些男性来访者无法忍受妻子的指责和争吵,探索他们的童年,背后总有一位曾在童年时就不断苛责他们的母亲。来访者常常疑问,我明明讨厌这样的品质,为何还是找了这样的人?我想,那是因为,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早已习惯了是这样的一个人与我们的人生相伴,于是在冥冥之中我们便被具有这种熟悉感的人所吸引。“铭记是最无辜的惩罚。”
我们都是行走在这个世界里并不完美的男男女女,各自背负着过往赠与自己的伤痛和恐惧。同时我们也都是活生生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饮食男女们,怀揣着各自的期许,力量和勇气。当我们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必然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不同的东西,正如他们也是这样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渴望改变对方的时候,其实或多或少的希望在自己的人生也从此获得改变。有的时候,渴望的太过强烈,我们会过多的干预,纠正,甚至去替代另一半做他们本该自己完成的事情,而忘记了彼此间至关重要的陪伴。
记得一位女性来访者曾经向我抱怨丈夫做事总做不好,老不能做到她满意的标准,“没办法,我就只好替他做,结果他现在什么都不做了,都扔给我,我总在替他收拾烂摊子。”我当时说:“你都替他做了,他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你不允许他失败个几次他又怎么能学着一步步的做好呢?”这让我想到那六个角色中的父母,我们有的时候是不是在两性关系中不自觉的扮演了代替孩子成长的父母的角色,而另一半就顺理成章的扮演了不必学习担负责任的儿女呢?这位来访者接着问我:“那我要怎么办?眼看着他把事情搞砸吗?”我笑了,说:“你给他提出更好的方案,提出建议固然是很好的,但他是个成年人,也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那就是他的责任而不是你的了,有的时候要允许他人有犯错误的权利。”“可是,他的错误影响到我了呀?!”来访者继续生气的说。“我想,当你选择了与他共同生活的时候,也就是同时选择了一起面对和承担。”这就是一个家,是相互陪伴。
记得一位已经结婚多年的朋友对我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有的时候哪怕他不能为我做什么,不能替我解决我的问题,但只要知道他在我身边就是很大的安慰了。”是啊,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得不自己解决的问题,只有自己能体会的痛苦,再亲近的人也无法代替我们去生活。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孤独。而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另一个人默默的陪伴。哪怕他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他接纳了我们的选择,哪怕他并不认同,但他包容了我们的决定,哪怕他并不支持,但他允许了我们去成为我们想成为的样子。无论我们跌倒了还是又爬起来,他就在我们身边。陪伴其实就是一种最平和的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