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4470026
所在位置:首页/心理专栏/王宇

自我定位

浏览量:4250      发表时间:2021-11-30

自我定位

有这样一部美国电影《机动杀人》,讲的是一个连环杀手,专挑与自己体型相仿的人下手,然后伪造对方的齿痕,发型,甚至是指纹,冒充受害人生活一段时间,腻了之后再随机找到下一个地方重复作案。

片中的FBI在调查这个案件的时候给这个罪犯如此的心理分析:

大胡子也可能只是他一个暂时的身份

换句话说,现在马丁几乎可能是任何人

像寄居蟹一样不停地寻找可以寄居的壳

他只有冒充别人才能忘掉自己

杀人是为了获得死者的身份,冒充他们继续生活

这是个极端厌恶自我的人


他厌恶自己的原因是,他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但妈妈却一直喜欢哥哥而不喜欢他,而14岁那年哥哥因为意外溺水身亡,而妈妈就一直认为是小儿子的错,所以就把他关进了一间密室或者说是牢房。从此小儿子性情大变,最后离家出走。

当然,影评可以说他残忍,扭曲,变态,不值得同情一类。但试想一个不被爱的小孩如果不成为另一个人,那么他如何面对一个被嫌弃的自己?

所有的神经症或犯罪心理几乎都可以找到原生家庭的问题,而最主要的就是不被爱,没有安全感。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就会在内心中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认为现实中的自己是不该有的存在。一位患者写到:因为从小被妈妈骂垃圾,废物,不被接纳,所以自己也看不起自己,自卑已经定型,而自信就是一种强迫性塑造的自欺欺人,自己觉得自己厉害。

因为父母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所以他必须要成为一个神,但当他沉浸在神的幻想之中的时候,那么他就彻底和真实的自己决裂了。此时,他也许不敢看小时候的照片,觉得那个孩子很呆,很丑,很傻;他不想回忆自己的过去,觉得自己的过去充满了黑历史和屈辱,他也不会和别人提起,甚至会把过去的朋友删掉,一方面他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另一方面他不想回忆起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一旦有事情做不好,他就会骂自己是一个无能的废物,别人对他友好他也会有一种自己不配的感觉。有时,他会认为不是自己无法接受自己,是别人无法接受自己,是身边的人都憎恨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认为别人咳嗽,都是在针对自己。

如果不打破理想化的自我的幻想,那么一切自我接纳都是自欺。

我是谁?是那个自认为的伟大的人,还是现实中那个渺小的人类;是人品端正的圣人,还是依然具有各种人性的黑暗面的普通人;到底是一个完美的神,还是有着各种缺点与不足的的凡人;到底是无所畏惧的强者,还是一个胆小的人;自己到底可以掌控一切,还是最终只能被命运所掌控?

而这一切的答案关乎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关乎一个人最根本的人生追求,也关乎他与自我,与他人及这个世界的关系。毕竟,当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价值所在,边界所在,那么我们就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价值,也不会为了圣人般的道德来束缚自己的人性,此时我们可以面对现实,接纳自己。

当一个人不能正确地看待他自己,无限地把自己美化,并把自己放在了他所不是的高度,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进而贬低别人,那么他必然会在内心中产生各种冲突。但不明所以的人依然坚持自己没有错,错的只是这个不如意的人生与不可控的现实。

神经症的症状的表现可能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本就是他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敢成为他自己。只要你生活在孤芳自赏的世界里,你就无法真实地看待你自己。梦幻与真实之间并无桥梁,通常他们的差异过大而不容有任何妥协,而且只要你无法真实待己,生活在想像的伟大“自我中心”中,我们就不再关心我们自己的真相。

治疗是为了找回自我,但到底找回的是哪个自我呢?是他想象中的完美自我,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我呢?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在治疗的路上必然会南辕北辙。

但对患者来说,这个被他创造出来的自我,甚至真实的他更为真实,他不能相信这一切是假的。实际上,对于食品加工,金融诈骗等以假乱真的手段我们可能会了解,但对于如何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却知之甚少,下面就分析下这个虚假的自我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1、 想象

一般而言,“我是谁”来自于的现实反馈,但对于“被嫌弃的小孩”来说,他无法依靠真实的自我来生存,所以他只能在想象中去创造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可以帮助他应对无力应付的环境。就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给自己创造了幻想的情景与人设。

想象是这一切的开始,此时他只是看了某部电影或一本书,他就可以把自己幻想成为其中的主角,而这种幻想给了他在现实中所没有的力量感与掌控感,所以他更喜欢沉浸在幻想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现实里。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他会慢慢的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距离。

虽然他并没有完全脱离实际,但因为潜意识中对安全与价值强烈的渴求让他忽视了客观现实的检验与反馈,而错误地把这个幻想中的自己当成是客观存在。而从此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原本用来实现自我的精力,结果都用到了维系这个虚假自我身上,他的精力被极大的浪费,他的生活也因此脱实入虚。 

2、成功的经历   

虚假自我的创造并非是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神经症患者依然和现实有着接触,他的自我的评价依然有部分的现实依据。诸如,他小学的时候是班长,大队长,第一名,好学生,别人家小孩,企业家,成功人士,好人形象,道德圣人,良好人际,好的口碑。

但这一切又并非全部来自于现实,毕竟人生就是一种叙事,你可以选择性地看见什么,或忽视什么。一位患者在咨询中就提醒我:你有没有发现,我总是谈起我成功和胜利的经历,但实际上我也被别人打过,但我却没有和你说。

并且,某一方面的成功,也不意味着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但神经症患者却容易因为一个点而放大成整个面。他会因为学习,挣钱,篮球,人际,唱歌,外貌等某方面的闪光点而认为自己整个人就是卓尔不群的。并且,某一时期的顺境并不能代表这个人就会一直比别人强,毕竟这只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例如,小学初中学习数一数二,但到了高中或大学就不见得能保持优秀。但他却不能随着境遇的改变而调整自我的定位,他往往会把自己的顺境定格,认为那时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认为之后的失败是因为症状,或是因为自己没有努力,他就是不愿承认事实上他并没有他认为的那样出类拔萃。

有时,他的比较也缺乏公平,举例来说,他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唱歌里面跳舞最好的,而跳舞里面唱歌最好的;学习里面篮球最好的,而篮球里面学习最好的。例如,一位患者认为比他挣钱多的人没有他有文化,而比他有文化的人没有他挣钱多,所以他就是最厉害的。但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通过这种自欺的把戏把自己抬高到一个无以轮比的高度。

这一切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一位女性患者告诉我,她想明白了一件事,虽然在这个单位,在这个部门她是最优秀的,但平心而论的话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毕竟她只是在市级单位,但如果是省级呢,如果是全国呢?实际上她可能都排不上号,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优秀。

所以,患者实际上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他只是活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并把那时的优秀,当成了自己不凡的理由,但如果这个成立的话,是否我们也可以因为唐朝的辉煌而洋洋自得?显然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算他活在了当下,但他却也放大了自己的成就,而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只能说明某方面的优秀,但不意味着整个人的卓尔不群。

3、阿Q精神

“阿Q精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简言之,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

当一个人在“正路”无法维系幻想中的自己,那么就会走“小路”。比如,当他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他期望的优秀的话,那么他可能就会把价值的支撑建立在打游戏上;如果他无法通过主流的方式得到别人认可,那么他可能会成为学校的校霸,通过打架来让他显得厉害;如果他不能在成就上超过别人,那么他就会试图通过外貌或身材来取胜;如果他不能通过自己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他可能就会依赖一个有能力的异性来减轻他的自卑;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天赋来获得别人关注,那么他可能选择哗众取宠来博取眼球。

如果连这些都没有,那么他就全凭精神胜利法了。例如,一位高中生,每天都第一个跑下楼梯,如果他是最快的,那么他就会洋洋自得,认为自己是学校体育最好的人。他还会在同学放学之后练习立定跳桌子,如果成功他就觉得自己比同学都厉害,因为没有人跳的过去。我提醒他,也许这个根本就没有人在乎,除了他自己;而另一个男孩是大专生,不过他却认为作为本科生的女友没有他有文化,当问他是如何判断自己比女友更有文化的时候,他谈到因为他看过豆瓣top250的电影,看过很多世界名著。我笑道:如果这意味着一个人有文化,那么还考什么大学。

当一个人故意欺骗自己,扭曲现实,那么他能因为任何一点无足轻重的理由而自负,能因为他甚至不具有的美德来自我标榜。总之,当一个人试图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时候,就算贴上的是黄土,他都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美丽的人。这一切也像极了《阿Q正传》的情节,阿q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因为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一个人的能力与地位要在与现实的交互中获得,但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通过精神胜利法他就获得了一切,最终他把自己的生活搞成了一个笑话,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丑。

4、模仿与表演

我们都知道电影中的演员只是在表演,那并非真实的他。但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却总是忘记了这一点,他把表演出来的形象当成了他自己,并因此自我标榜,轻视别人。

他会模仿那些成功的人,那些受人欢迎的人,也会模仿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好学生,好员工,好爱人,好朋友,好孩子,一个好人。他会表现的对人友善,对父母孝敬,对小动物充满爱心,对事业充满热爱与负责的精神,也会表现的宽容,大度,不自私,悲天悯人。虽然这一切都是表演的,而非发自内心的,但他却把这当成了真实的他自己。

但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后果,首先就是两面性,他会在外面会乐善好施,但对待自己的家人却尖酸刻薄;他在外在表现的乖巧听话,但内心却离经叛道;表面上他可能喜欢每一个人,但内心深处却没有爱。第二,矛盾性,他虽然可以表现的大度,宽容,为别人着想,但内心中却压抑了很多愤怒与不满,毕竟他只是表演的很好,但不代表他真的不在乎,内心没有情绪。

表演的与真实的毕竟不是一回事,对于真实自我来说,因为他是人性的表达,他可以依据自己当时的心情与需要做出自己认为对的选择与判断,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对于模仿与表演的人来说,他只是为某种人设的需要而做出某种行为,而这并非来自于内心的情感,只是一种表演,所以必然会与他的人性发生冲突。 

5.人生追求的偏差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是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爱自己所爱的人,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维系虚荣心和优越感?

对于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人,他就容易追求一些很虚的东西,结果丢失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部分。他可能为了被别人看得起,而买一些昂贵但却不实际的东西,比如名牌的手机,包包,汽车;他可能试图维系生活的品味与逼格,花费大量的金钱,但却没有多少储蓄;他可能会试图寻找更漂亮的,可以给他虚荣心满足的异性,但却错过了真正适合他的人;他可能交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朋友,但却没有几个真心朋友;他可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美容,健身,考证上,这样就会让他看起来更完美,但实际上他并不喜欢这些事情;他可能会把金钱与地位看的过于重要,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所热爱的东西。

一位患者总是到世界各地旅游,而必须头等舱,高档酒店,然后喜欢看朋友圈别人对他的点赞。虽然他收入很高,但结果却没有存钱及为以后考虑,钱都被用在了这些和别人比较与炫耀的方面,而时间也都用在了融入那些更高级的群体之中。他用这些光鲜的东西来涂满自己的全身,他还真的以为自己是上等人了。

就好像《非洲绅士》这部纪录片,刚果有一个奇怪组织“时尚优雅人士协会”,他们这样的人称自己为萨普。片中一个穿着优雅裁剪西装的男人,踩着油光崭亮的鳄鱼皮鞋,走在灰尘飞扬的街道上,每天走在破烂的街道上,形成刚果一道靓丽的的风景线。色彩鲜丽的西服和周围灰暗简陋的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以为他是一个富豪,其实他的月工资不超过人民币800元。

刚果石油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粮食短缺,有一半以上都属于贫困地区,人们只能把树叶当成面包,这里常年被疾病战乱笼罩。但萨普却是一个例外,他们每个人都拥有时髦而昂贵的衣服,搭配圆顶礼帽,手掌,蝴蝶结,像是来自于西方的绅士。

每当片中的马克穿着时髦华丽的西服,走到狭窄混乱的街道上时,就像进行一场个人的时装秀,人们发出兴奋的欢呼,簇拥着他和他握手,仿佛他是一个国际巨星。马克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他熟练且优雅的和每个人握手,犹如出身高贵的绅士。而他回到家,一切光环都不存在了,数十人挤在狭窄混乱的院子里,妻子是卖衣服的小贩,收入并不高,他们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马克走进房间,墙面斑驳,家徒四壁,他从破烂的床脚,小心翼翼的取出一双皮鞋,这是法国的奢侈品牌韦斯顿,一双售价超过万元,马克攒了整整两年的钱才拥有它。在贫困的刚果,这些钱足以买下一块土地,供他们一家过上小康生活。在马克眼里,改变家境远远比不上萨普的尊严和体面。

试想,维系虚荣何止是华丽的服饰,当一些人执着于成功和优秀,执着于好工作和挣钱多,执着于成长与进步,难道这不是一种进化版的萨博?

6 强迫性努力

我们总是说要有平常心,但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恰恰缺乏平常心,他的眼中只有执念。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过于用力,但越是如此,他不仅没有把事情做好,最后反倒把事情搞砸。

他为何会如此用力,过度认真,这里的原因就在于他做事情根本就不是在做事情,他做的一切都只是在维系自负。当然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和成长,但这实际上只是被恐惧驱使,他怕这个怕虚假的自我形象被破坏。

但反过来这种人设又强化了他的自我逼迫——因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那么他必须各方面比别人表现的更优秀;因为他是一个品德端正的人,所以他就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不良嗜好;因为他是受人欢迎的人,所以他必须和每个人都处好关系。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当应该维系了人设,那么人设反过来又强化了应该,与此反复,彼此加强。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不可能无限制扩张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崩溃。

所以,别人可以偷懒,可以放松,但他不行。对他来说工作和学习都是消耗的,是恐惧的,在其中他很难找到乐趣。所以,拖延和逃避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7.逃避与依赖

因为害怕幻想的破灭,他会不自觉地活在全面防御之中,他害怕那些可以戳穿他自负的东西,比如,失败、被否定。所以,他活在了“舒适区”之中——他会逃避未知,在熟悉的环境中才感到安全;他也不敢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因为不努力会不会失去,更不会失败;他不认真投入生活,那么就可以给自己的不成功找到理由;不睁开眼睛看自己与这个世界,就可以继续做梦。

所以,在神经症患者身上经常看到的现象就是休学,转学,辞职,离婚,绝交,宅在家里,不去承担与面对他这个年纪应该去面对的生活。有时,他明明喜欢一个人却不敢追求;他明明想要考研,却突然放弃;他明明想要找更好的工作,但却不敢争取。

一位患者这样写道:任何有可能打破我脑海中的幻想的事情我都会全力去逃避,花费几个小时完成别人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做好的事情让我感到沮丧和愤怒,大脑里的我这么厉害,为什么现实里又这么普通呢?需要进行比赛对抗的项目让我感到恐惧和没底气,我不敢参加钢琴比赛。我总是害怕出错,出丑,害怕评委对我讥讽。我总是在恐惧,总是感到没底气。儿时的我,总是很拧巴,内心渴望和同学做朋友,大脑里又自傲地觉得他们太幼稚,不配和高贵的我相处。我模仿着成熟大人的模样,像个小大人一般帮老师同学分忧解虑。此时,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我是被接纳的。当一段关系破裂,我便会感到受伤恐惧,被抛弃的感觉又让我去弥补这段关系,周而复始,最后彻底绝交。是我自我成长的方式出了问题,还是压根我就不想“好”,宁愿活在梦里自欺不愿承担更多现实的痛苦呢?或许活在梦境里本不是错,错就错在本已经意识到这只是泡影却依旧在维系?

实际上,只要一个人故意欺骗自己,那么他可以找到成百上千种骗自己的方法,只要一个人不肯诚实地面对自己,那么他就会想办法催眠自己,就算现实摆在眼前,他也可以视而不见,就算这一切漏洞百出,他也可以装糊涂。例如,一个女孩她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她怕回答错误;她不交朋友,因为她欣赏的人很少;她不接电话,因为她会紧张;她只对物理,客观,没有思想的东西感兴趣,但对真实存在的人,却没有半点兴趣。当然,不是没有兴趣,而是人会伤害她的骄傲,打破她的幻想。当她炫耀自己的成绩与成功的时候,我提醒她如果有人比你更优秀,更美丽怎么办?她谈到:不听,不看,不接受。她始终相信自己就是那最好看的,最优秀的。


随着治疗的逐步深入,一些患者会意识到似乎自己是活在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与幻想的生活之中,他开始对之前所认为的自己产生了怀疑,他开始试着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试着重新自我定位。

 一位女性患者写到:有些迷茫,我好像慢慢发现了自己的位置,以前我认为自己和那些优秀的同学是一个阶层的,可是现在慢慢发现,自己赶不上了,无论是单位,还是男朋友,人家的都比我高一阶级——追她们的男生是78分等级,而只有3分的男生才对我感兴趣。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位置,事实多了我不得不怀疑甚至承认自己不是以前的8分,8分的同学依旧是8,而我却是5。现在我不仅要承认自己的不好,我还要接受以前和我一样的人要高于我。我开始怀疑迷茫,以前的高人一等呢?就算不高至少也该属于那个被仰视的阶级。难道现在我真的就比他们要低一阶级?也许是吧。

我知道5分不足以让我选择死亡,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普通人,那么在我身上1-10分都是正常的,我的范围不是只有8-10分。我该承认我做不到父母眼中的89分,我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对我是9分的要求,而事实我只是56分,是我不够好不够优秀,是我无法匹配他们对我9的希望和要求。最可怕的是我竟然认为父母的高要求客观上没有错,我爸只是希望我优秀,他的要求有什么错?我想,是我不够优秀没能匹配上他们的9分的期待,因为确实有人就是9分,客观上,还是我不够好吧。

写到这我很难受,虽然我感觉到“我不够好”有点问题,可是客观上5大于3,但5也小于9,所以我不够好客观上也没错。


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虽然是治疗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却会让一个人会变得更加自卑与恐惧。此时,他对于治疗,对于分析也会产生抗拒的心理,治疗也陷入了瓶颈。虽然他知道应该从梦中醒来,但他却无法面对因此而来的巨大的冲突。

随着一层一层向下分析,我们最终发现了核心的问题——他不敢成为自己,不敢面对真实的世界。原生家庭的伤痕,负面的能量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个黑色的能量体,让他无法直视,甚至无法靠近。当他瞥见真实自我的时候,就好像有一列火车开过来,或一个大浪向他打过来,他只能老老实实,只能伪装讨好,只能活在自负幻想之中,不然整个人就会魂飞湮灭。把这个虚假自我打碎之后他没办法生存,一种被生吞的感觉扑面而来

一位患者在写到:往前走,似乎就进入了危险区,进入了战争区,我的它,不管你们称它为心魔,还是人设,还是魔鬼什么的,它就要面临随时可以被牺牲,被一炮打死的可能……我不想让它死,我丧失了理智,我要拼命救它,因为后退是无尽的深渊。为什么害怕它死呢,因为它是我的全部,我的价值,我的人生,我的快乐,我的全部,都是它给的。它为啥不能死,如果你现在问我,我会说,它肩负着父母对我的爱和我的价值,是我人生的全部。

也许,越接近真相就越痛苦,但不痛苦怎能看清真相?患者往往希望治疗师可以温柔一些,但这这不切实际,毕竟成长就意味着痛苦,不痛苦也就没有成长。幻想给了他虚假的安全的同时,实际上也阻碍了他的成长,他依然被卡在了童年,他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成熟,并没有发现实际上成为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救赎。

治疗进行到这个阶段,很容易进入一个无限循环状态,他会一直绕圈,不敢碰触核心的问题。他宁愿沉浸在对解决症状方法的执着当中,也不愿意直面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成为他自己。

 有这样一部叫《永无止境》的美国电影,讲的是一个废材,女友也离他而去,他走在街头别人都离他远远的,他就好像是一个流浪汉。有一天他得到了一种药,吃了之后大脑开发到百分之百,整个人直接开挂,走上人生巅峰。不过这种药物只能维持几天。但一直服用这种药物却会对身体与大脑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伤害,最终死掉。他明知道是这个结果,但他却不敢停药,因为他怕回到之前的废材,害怕失去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一面是得救的希望,一面是无尽的深渊,治疗进行到这里就进入到了深水区与危险区,患者一脚在现实,而另一脚在幻想之中,他理智上能认识到这一切,但身体上却本能地抗拒。所以在这个“我是谁”这个核心问题上,神经症患者总是一会清醒,一会糊涂。虽然理智上他知道我说的是对的,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因为真实的自我太弱,并且他也不认为这个自己是可以被社会所接受的,所以他宁愿继续做梦,宁愿活在一个虚假的自我里面,毕竟这样还可以活下去,虽然他知道这也是慢性自杀,但如果打破虚假的自我的结果对他来说就是宣布死刑,立即执行。

一位患者写到:

你把我的黑历史全部都全都挖出来了;

我逃避的是小时候;

虚假的自体遮掩自卑的自己;

你太坏了,把我挖的太深了;

你是坏人,我又喝酒了;

又一次变成饺子馅;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却爬满了蚤子;

你是第一个看到满身虱子的我,也许大多人都看到了,却没有这样告诉我

我用曾经虚幻的我遮盖虱子

可笑又可悲。


《楚门的世界》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几近和谐与和平世界——桃源,在这个世界里楚门不会受到不法分子的迫害,不会经历人生中巨大的挫折,不会因为生活的苦而感到烦恼,于是我们把这个名为The best place的世界译为桃源。这一切是多么的完美,或许有很多人会沉醉于其中,尽情的享受的一切。但是楚门却并不如此,最后他幡然醒悟,毅然放弃这完美的一切,走出那扇门去寻找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知道只有在那扇门的外面才是真正属于他的世界,无论多么危险,他要回归现实,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影片中的制片人克里斯托夫说:“他如果有野心,随时都能走;他如果决心查出真相,谁也阻止不了他。”当人生成为一场戏,当所有的真实都成为欺骗,当发现自己所有的生活都是表演,那么,只有义无反顾的追求真正的生活,才是让所有的谎言有个完美的谢幕。

以专业赢得信赖,用真诚温暖心灵

森知心理,您身边的心理顾问

欢迎来电:025-84470026 客服邮箱:025XL@163.com

姓名:
年龄:
联系电话:
邮箱:
咨询师:
时间:
留言:

相关文章

森知公众号

网站首页关于森知加入我们联系我们预约咨询意见反馈心理问答

版权所有:南京森知心理咨询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179号-2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    E-mail:025XL@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

7*11(9:00-20:00)

025-846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