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4470026
所在位置:首页/心理专栏/王宇

"应该"之暴行

浏览量:4242      发表时间:2017-03-01

"应该"之暴行

 

当一个人把理想化自我当成真我时,也注定受到其指使,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已经凌驾于他本来是一个怎样的人之上,此时,幻想取代了真实,应该取代了真心。如果他认为自己应该超越每一个人,那么他就会强迫自己在每件事情上取得胜利;如果他认为自己应该如神一般完美的话,那么他就绝无法容忍自己身上的任何一点缺点;如果他把自己杜撰成一个圣人的话,那么他就无法接受自己任何品行不端的表现;如果他认为自己君临天下的话,那么他就无法接受别人任何一点歧视与否定,他内心中坚定地认为,别人都应该尊重我……一个“伟大”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注定与凡人不同,他人也应该对他另眼相看。

因此他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他只会按照自己所不具有的能力来要求自己,也会按照他所没有的权利来苛求别人。虽然理想化自我让他有了一种凌驾于现实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但却也如同紧身衣一般束缚着他。而他越加沉浸到幻想之中,就越会给自己提出各种病态的要求——我应该怎样。这一切的要求并不是来自于他所具有的实力,而仅仅是来自于他想象中的不凡。因此,这些应该极难达到,甚至是人类所无法企及的,但因为他的自命不凡,他压根不会在乎自己是否能做到,只会一味地苛求自己。

    正如一个恐惧自己口吃,脸红,紧张、脸上有豆豆的患者,给我写来的一封信:读了你的非白即黑的理论后,我感悟到: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各个方面由“不是缺点也不是优点”及优点组成的一个人!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所有人对我各个方面都持有“不否定也不肯定”及肯定的态度组成的一个人!因此自己的缺点、别人对我某个方面持有否定的态度是我最恐惧的!!! 因为以上的原因,所以我会强迫性努力的去改正我的一切缺点!然而强迫性努力却也无法改正我的某些缺点,那我就逃避这些缺点,以此来自我欺骗!但是有一些缺点终归是无法逃避的,当无法逃避而迫不得已去面对缺点、去面对所有人的否定的时候,我就会一边努力逃避,一边迫不得已的去面对,总之结果我就会对自己绝望,因为绝望,我恨不得马上结束自己的生命!

    简单来说他不允许自己有缺点,不接受任何人的否定,但平心而论这一切纯属扯淡(病态的要求),毕竟连明星和伟人都做不到这一切,但他却不顾客观现实一味地逼迫自己做到如此的应该,宁愿强迫性努力,宁愿逃避,宁愿自欺,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肯放下如此对自己的病态要求。殊不知,如此的要求已然成了他人生的枷锁,而他却沉浸在其中。毕竟如此的执着给了他“希望”,如此的执着让他可以继续自欺——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当然病态的要求总会被患者所美化,他会认为这不是“应该”而是“希望”,并认为人难道不应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吗?不应该完善自己吗?

    首先,“应该”与“希望”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毕竟希望自己更好看不一定要整容,而让自己一定要如网红般漂亮就会有一种整容的强迫性需要。而同样我们希望自己更好,不会因此而讨厌自己,但当我们要求自己做好一切的时候,如果我们怎么努力也做不到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与恐惧,甚至会产生自我憎恨。因此,“希望”仅仅是一种愿望,但“应该”却是因为自负而产生的强迫性驱力,这种病态的应该会成为一种不得不的要求,逼迫自己一定要做到自己想要做到的一切,为了达到目的他会不计后果地努力,当强迫性的努力已然没有把他“变好”的时候,他就会绝望,甚至向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次,人是需要有上进心,并且也应该努力更好地完善自我,并努力帮助自己向更好地方向发展,但这一切到底是出自于对自己的爱,还是出自于对自己的恨呢?健康的追求来自于对自己的爱与接纳,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但病态的追求则是来自于对自己的恨与恐惧——他害怕自己不能做到自己所认为的那么优秀,因此任何和他心中理想化自我不符的地方都会令他恐惧。一个是让自己变的更好,另一个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而刻意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己所不是的人。因此,如此病态的上进心非但不会让他变得更好,反倒会更加与真实的自我疏离,也让也让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更大的冲突与裂痕。所以,这并不是人类自然的上进心,而完全是一种对自我的扼杀,毕竟当他无法做到他想象中那么好的时候,他就会装着自己很好,欺骗自己很好,结果他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他变得越“好”,就越加迷失自己,而又会因为他做不到如此的“好”而更加痛恨自己。

    因为他恐惧自己做不到一个更好地自己,所以他整天会焦虑不安,紧张兮兮。就算别人没有看不起他,他都会为别人可能会看不起他而焦虑;就算他没有失败,他也会因为可能会失败而失眠;就算他没有被抛弃,他都会因为可能会被抛弃,而先远离他人来自保;就算他有成功的机会,他也可能会放弃,因为他无法面对失败的可能;就算他没有犯错,他也会因为害怕犯错而反复检查或逃避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如此的应该,他好像成了一个囚犯,虽然他已经没有了自由与快乐,但他却依然难以意识到是如此的应该造成了他今日的痛苦,他反倒依然在责怪自己无能,不能做把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病态的“应该”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暴行,压根就不是一种把自己变得更好的纯真的努力。这种暴行背后隐藏着对真实自己的恐惧与排斥,它并不是想发展自己的能力,而是想要扼杀本来的自己,而把自己伪装并塑造成另一个人,就如同他幻想中的样子。

    因此,他非常在意身边的人,他会觉得 A比他有才能;B比他有魅力;C比他会说话;D比他人际关系好……结果他就想集ABCD的优点与一身。试想,这还是他自己吗?这还是人吗?

   但就算他做不到,他也不会放弃,毕竟放弃了就意味着理想化自我的幻灭,所以他会一味地逼迫自己做到这一切。当然有时他也会自欺,我的要求不高,我只要健康有错吗?我只要会说话这不很正常吗?我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是无可厚非吗?但不要忘记,他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有了一就想要二”的人。比如,如果他心理问题与症状真的得以痊愈,他真的就可以安心做一个普通人?不会,因为他正常了,正如孙悟空没有紧箍咒了,他又会想着如何成为齐天大圣了;如果他终于练就了一副好口才,他就会满足了?不会,他只会忽视这个问题,又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其他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比如,他可能又会对自己的身高与外貌不满。而也有的人会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病态的要求与应该,他只想和身边那些普通人一样,似乎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似乎他的要求真的不高,他的应该真的不是病态的。但不要忘记,他是想集合ABCD所有的好与一身,因此他就算成为A也注定会对自己不满,而他又会想办法做到不凡,因此他又会再次落入内心中的挣扎。

 

    “应该”的指使是一种强迫性的驱力,就如同一个犯毒瘾的人一般。如此的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理智已经无法左右他的心智,而现实的得失也全然不在他考虑的范围,只要可以满足他一时的需要,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与心血他都不会在乎。举例来说,一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逼迫自己高强度地学习,因为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夜夜失眠,甚至有人在高考前吐血;而有些人不允许自己犯错误,竟然也会逼迫自己不断地检查和核对,以确保万无一失,因此他都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而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理解书本上和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竟然逼迫自己理解到百分百,结果最后因为他实在无法达到而产生了阅读障碍与听力障碍(尤其是外语听力),一看书就头疼;有的人也会维系自己好人的形象,竟然也会去讨好那些本不喜欢他的人,当他怎样努力都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甚至会敏感对方的一言一行;当一个人要和每个人都处好关系的时候也会逼迫自己犹如社交能手般能言善辩,逼迫自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结果他反倒不能会说话……种种的应该让他失掉了顺其自然的“平常心”,结果他反倒做不好任何事情,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他注定会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毕竟他的应该并不是来自于客观现实,而仅仅是一种主观的要求,因此他注定会痛恨自己的无能,无用,痛恨症状成为他美好人生的拦路虎。就算如此,他也不愿醒悟及放下他所有的“应该”,因为就算他做不到这一切,只要这些“应该”存在于他的内心,他就已经不同于常人,他要求的高度已经成为了他自我的高度,所以在内心深处他不仅不痛恨这些应该,反倒会认为这一切是一种优良的品德,美好的上进心的体现。比如,一位男性患者虽然在朋友的带动下去找过小姐,但他内心却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因为自己和朋友不同,自己是喝多酒才去的,自己不是那样的人。最后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意识到其实如此的掩饰仅仅是一种“当婊子还想立牌坊”的行为罢了,但通过如此的“套路”,他既做了“下流”的事情,又维系了自己高尚的节操,而且还因为自己具有如此高尚的品行而维系了和他人比较的优越感。

所以,他注定是不真诚的人,毕竟他既不得不做凡人都会做的事情,又要和凡人拉开距离,因此他只能活在主观的应该之中,并无意识忽视客观自己的“劣迹”。其实他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只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比常人都高(即使他做不到),也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因此,他也只是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极好”的人,毕竟他对人的礼貌,做事的认真,理想与追求仅仅是一种“应该”,他已经成了“应该”的傀儡。这一切只是来自于应该的逼迫,而非真心使然,所以表面的真诚只是掩盖了他内心中的虚伪;表面的追求只是为了逃避他内心中的恐惧;表面的品行只是为了掩盖他内心中的丑陋……因此,他就如同“潜伏”的特务一般,担心别人发现他本来的面目,因此就算亲近的人,也难以了解他内心中真实的想法与真实的他。

     而他也注定缺乏真正的情感,比如他对人好,是他应该和善;他努力做事情,是他应该成功;他品行高尚是因为他应该具有圣人般地品行;他孝顺是他应该是一个有孝心的人……而越是被应该所左右,他就越缺乏对事对人的真心,或者说他已经远离了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中心,变成了一个木偶似的人物。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从他活在理想化自我的幻想开始,他就已经不再是真实的他,他就已经不是用真实的情感与他人和世界交往,他就已经好像演员一般,在扮演成一个角色。因此,他说什么,他做什么,他喜欢什么,他讨厌什么都是按照“剧本”来的,而不是从他的心来的。

     “应该”与“理想化自我”互为支撑、唇齿相依。因此,应该的存在对他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维系其应该他也往往费尽心机,正如他一味地相信理想化自我是真实存在一样。比如,一位患者告诉我,只要他无法做到最好的事情,他从来都不努力,只有那些他确定可以做好的事情他才会尽全力,因此他做事情的风格就是要么就做的很好,要么就很烂。当然如此套路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当他没有做好,没有符合他做到最好的应该的时候,他总能为自己找到理由开脱——不是我没有能力,只是我没有努力罢了。

      因此,一个人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现实、他自己或他人没有满足他的“应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所有人的肯定,但依然有人不喜欢他的时候,那么他内心中就会产生强烈的冲突;如果他的应该是要自己做好一切,只要他有没有做好的事情,就行形成心理冲突;如果他的应该是要超越所有的人,那么只要有人比他强,那么此人就会成为他的假想敌;如果他的应该是要做好一切,当他身边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他都会责怪是自己的错。比如,一个女孩在她初中的时候听别人和她妈妈一直没有再婚就是因为她,当她得知这样的消息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好,因此她内心中形成了强烈的负罪感,认为如果没有自己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过的很好,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轻生的想法。当我指出,人总该自私一点,可以把这一切当成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但她却不这样认为,她的价值观是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尽力做好。因此她感到没有做好,而且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好(包括学习和人际一类),因此他整个人又陷入到了强烈的内心冲突之中,她无法接受和原谅她自己,因为她应该做好,但事实她做不好。

而另一位女性患者,一味地因为过去被人揩油的经历而自责的时候,我谈到似乎每个女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她却依然无法原谅自己。而她无法原谅自己的原因来自于这样的两种应该——我应该纯洁无暇、我应该有能力保护自己。所以被揩油这件事让他同时无法达到自己的两种应该之要求,破坏了她的全能感,因此他陷入了强烈的自恨之中。他只是一味地责怪自己不能如“武林高手”一般很好地保护自己,又不能如仙姑一般纯洁无瑕。他只会责怪自己的无能,却没有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过于病态,毕竟如果按照他的要求,所有被猥亵或做性工作者的女孩都应该集体跳楼。

种种的应该集合起来就好像是一张网,一张法网,有的患者会形容自己头脑当中有一个议会或法庭,似乎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都要经过其审判,因此有时他宁愿什么都不做,毕竟怎么做都是错的,怎么做都无法让自己内心中的“暴君”满意,那么什么都不做就不会犯错。因此,有些患者不敢拿主意,不敢做判断,很多事情都要依赖身边的人来帮他做选择,如此的选择困难症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不能犯错。因此他不能犯错,犯错之后就会被自己内心法庭审判,因此他就把选择的责任推脱到别人身上,这样就算犯错了,也是别人的人错,他自己就可以免于内心中的责罚。有时,患者也会通过拖延与逃避来幻想内心中的压力,毕竟他明知自己做不到尽善尽美,所以拖延与逃避就可以延迟审判。所以,他并不是懒,而是怕,怕自己不能做到内心中极致完美的要求,所以通过拖延来缓解内心中的压力而已。

因此,这一切在极大地浪费他自己的生命,毕竟在一些没有必要做到完美的事情上他徒劳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维系一个本不存在的梦,而且又因为对失败的恐惧他逃避了很多对他的人生有意义的人与事,并且为了让别人看得起,他还要装的一切都好的假象,因此他整个人已经疲惫不堪,他整个生命也被他搞成一副节日里礼品盒的样子——外包装很好,但里面的苹果都开始腐烂了。

正如西西弗斯神话一般——西西弗斯得罪了神,被神处罚。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早晨把一块巨大的石从山脚下推到山顶上。幸亏他力大无穷,于是早晨他就推啊推啊,挥汗如雨,哪怕腰酸背痛,哪怕风吹雨淋,终于在傍晚的时候把大石头推到了山顶上。可是正当他刚想休息一下,巨石就咣当咣当地从山顶上滚落回山下。于是第二天早晨,西西弗斯又要重新开始推石头到山顶,石头又从山顶滚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斯都在重复着这件没有意义、枯燥乏味、精疲力尽的工作。

因此他的人生因此变成了一场苦役。一位患者告诉我:我应该怎样,已经取代了我想要怎样。因此他就好像一个傀儡一般已经丧失了对自己生命的主导权,应该成了他生命的主宰。所以他善良是他应该善良,他努力是他应该成功,他勤奋是因为他应该比别人强,因此他已经成为了他应该的自我,而非真正的自我。他的情感与真实的需要已经被扭曲,他已经分不清哪些是他真心喜欢的,而哪些有是被应该所指使的。正如一位女孩练习跳舞,在很努力依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他开始对跳舞的动机产生了怀疑,他突然意识到,也许自己压根就不喜欢跳舞,完全就是希望通过跳舞来博得别人关注与肯定,就好像网红那样。她一直被我应该出众所指使才一直坚持跳舞,如果放弃如此的应该,他对跳舞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而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只有她放弃其应该的时候,他才能对跳舞或其他的事情产生真正的兴趣,而不是被应该所指使。

正是因为应该的存在,才导致了患者对“理应如此”的排斥与不接纳。正如一位及其害怕晕倒,害怕死亡,害怕在别人面前丢人的患者告诉我,他谈到在他内心中他一直认为自己应该伟大,不凡,被所有人看得起,因此他不能接受常人可以接受的面对的各种“理应如此”,诸如,每个人都会死,每个人都会有不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有丢人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意外发生,每个人都有失败。为了维系他的应该,为了逃避各种理应如此,他极力在别人前面维系的完美无缺,他极力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又极力保证自己活在万无一失的安全之中,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维系着他的应该,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虚假,而越来越脱离“理应如此”,结果当他不得不面对“理应如此”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焦虑,最后不得不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一个人的世界中才感到安心。

应该越加强烈,患者对哪些破坏他应该的东西就会越加敏感与恐惧。比如一位患者认为自己应该百分百理解我说的话,结果他就对那些会分散他注意力的东西及其的敏感,比如没有关好的柜门,比如身体的不适,比如领口有些紧一类的小事情敏感。这一点在社交恐惧症患者身上更为突出,因为他应该表现完美,他应该获得每个人的喜爱,所以他就会对诸如脸红,紧张,余光,对视,他人的表情及对他的态度及其敏感,他不能接受任何会破坏他应该的小毛病,也无法面对别人对他哪怕及其微小的不满,甚至是他想象中的不屑,因为他的敏感就算别人没有看不起他,他都已经认为别人已经开始看不起他了。正如一位大学女生即将开学他却焦虑万分,因为他认为寝室里面的人已经发现了他是一个“有问题的人”,因此他们都会远离自己,轻视自己,就算之前寝室里的人对他是持接纳态度的,但他依然不相信这一切。

当一个人内心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候就会把如此的否定投射到外界,认为是外界无法接纳他,是外人对他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与标准。正如一位男性性患者一直躲在家里,当问他为什么不找同学玩的时候,他谈到他人都是以“查尔王子”的要求来要求他的,因此以现在这样一个又胖,又不优秀,又不讨人喜欢的自己出去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否定和排斥,因此还是一个人最安全,他想把自己“治好”之后再出门。当一个人把世人想象的很可怕,充满批判性,就好像随时试图在他身上挑出各种毛病的时候,也许真正可怕的不是外界,而是他的内心被应该所占据,是他自己一直都用“尔王子”的要求来苛责自己。一位男性患者,当他发现在很多事情上他做的没有身边人好的时候,他变得越来越焦虑,而焦虑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焦躁,当在生活的点滴中再次发现别人可以做的比他好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很愤怒,内心中就会对自己说:我为什么想不到,为什么不不行???!!!

任何的事情,比如,别人会说一句话他没有想到的话,知道一个他不知道的事情事情,他总是很焦躁,为何我不知道?别人能理解我为什么不理解!因此在生活中他往往有很多的强迫,比如强迫性记住一切东西,比如,广告牌、别人说的话、电话号,似乎他害怕自己忘记任何东西。

对他人的恐惧,把世界想象的很可怕,只不过是他把应该外移,把内心中的恐惧投射到外在世界,因为他对自己好像判官一般,因此他也同样认为别人也一定和他一样,因此他也及其惧怕他人、敏感他人的态度。他就好像是一个演员,而别人好像成了评委,并一直在审视这他。事实上别人哪有那么多闲工夫来评判他,只是他一直都无时无刻地监控着自己。因此,一位男性患者就算和我交流的时候,他都总感觉好像有一台摄像机在监控着他,而我们交流过后,他也总是不断反省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他有哪里说的不好,做的不对,就好像圣人一般三省吾身。因此他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担心别人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每次和别人聚会都犹如如临大敌,因为他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正常”,诸如脸红、紧张,表情不自然一类。而有时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哪里不好,不不知道别人到底会发现什么,只是有人的地方就让他很不舒服,因此他更喜欢一个人。

 

因为他如此苛求自己,当然也会苛求他人,虽然表面友善,他对别人也相当苛责,尤其是发现他人身上有一些他不能接受的品德或行为的时候。因此在交友和恋爱上他往往存在困难,因为他非常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问题,因此难以真正在内心深处接纳他人,就算表面上他和别人维系和谐的人际,但内心深处他依然对身边的人持有贬低和轻视的态度,因为他人也同样没有满足他的应该。因此,他喜欢的人往往在远方,比如某个作家,历史人物,或某个明星,那些有着光环,而他又不真正了解的人。毕竟,这样的人他只会在对方身上看到闪光点,而难以发现缺点和不足,但在他身边的人他往往会发现诸多的问题,比如,患者没有找我治疗之前,往往幻想我是带着光环的,但治疗之后当他发现和了解真正的我,当他发现我也是不完美的,也存在凡人身上的诸多陋习的时候往往也会对我失望。

一位男性患者30岁了一直没有找到对象,虽然他相亲过多次,但最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但如果能让他找到合适的相信铁树也会开花,毕竟长的漂亮的他嫌弃性格不好,而性格好的长的又不行,好不容易遇到性格又好,又漂亮的他们又无法精神沟通或人家也瞧不上他。如果他运气好找到了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又会在日后漫长的相处中慢慢发现对方的缺点,进而排斥起来。并后悔自己当初选择了她。而另一个男性患者恋爱没有超过半年,唯一一个超过两年的还是因为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分手理由,而他喜欢的人都是那些接触不多,但对方给他留下极好印象的女生,不过他也知道,他喜欢的仅仅是他心中所幻想的那个人,而不是真实的她,如果真正生活到一起又会对对方厌倦与反感。

不仅在谈恋爱上,在交朋友上也存在如此的印象,虽然一些社交恐惧症朋友不多,但他依旧在有限的朋友身上挑三拣四,比如,这个人品不好,那个爱占便宜或私生活不检点一类,总之在他身边就没有他真心接受的朋友,他和别人在一起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朋友的,而不是来自于对他人真心的接纳与认可。

所以,他对别人的评判往往两极化,要么好、要么坏,缺乏中间的状态。而且如此的转变也会很突然,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会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与评价。因此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他往往缺乏包容,往往会因为一些事情对他人心存芥蒂,比如,他的女友不是处女,或是别人小气、抑或是对方太物质,虚荣,不诚实一类,这样他就会把对方认为是不好的人而远离。

因此,在他内心中对那些符合他应该的人会莫名地崇拜,并且想依附与对方寻找安全感,这种情况会更多的出现在爱情之中,他往往会被一些有能量体吸引,而这些人往往具有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或做到了他的应该,因此这种人就会充满光环,他就会陷入迷恋并对如此的关系产生依赖。这种情况在女性身上表现的比较多,专业上称之为“病态的依赖”——通过依附与对方寻找安全感与价值感,并且通过对方的爱与接纳,才可以自我接纳。当然,这种关系也难以持久,毕竟他爱的仅仅是一个被他美化的人,而不是那个真实存在的人,因此此种感情缺乏专一性与忠诚,当他生活中发现更大的“能量体”的时候,就会轻易地转移目标。

虽然患者对他人也同样提出近乎完美的要求,但他已然可以维系近乎完美的人际,因为他会把这一切放在心理,不会表现出来,所以平易近人的表象会让他人认为他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但只不过是他把自己对他人的苛责压抑到了心里罢了。一般而言,他只能对亲近的人表露出自己的“坏脾气”的一面,比如老公、孩子或是父母。所以一些患者在治疗中越加毕恭毕敬,我反倒更加焦虑,因为我知道在如此“客套”的背后也许隐藏了太多对我,对治疗的不满。当然我们的关系也同样是他生活的缩影,所以一些人会告诉我,虽然表面看起来他和谁都好,但其实他又和谁都不好,只是维系一种表面的和谐罢了。

当然在内心中他时常会对他人充满愤怒,尤其是当他人伤害到了他的“自尊”的时候,因为他的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我,喜欢我,以我为中心。当他人没有符合他的应该的时候,他内心中会心生愤怒。正如变态杀人狂“马加爵”一般,他在生活中极力压抑,但他又及其敏感,他也不能暴露出自己的愤怒,因为他要维系一个“好人”的形象,因此在最后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控制不住自己杀了寝室的室友。因此患者往往非常“记仇”,会铭记他人对他的任何伤害,就算事情已经过去若干年,因为他的自尊不允许受到任何的伤害,但他又苦于维系好人的形象,又不得不压抑这一切,但如此的压抑却导致了对他人更加的愤恨,毕竟压抑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反倒会在心中不断地累积。

因此,他的为人往往容易两极化,要么就很好,要么就容易暴怒。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人是否伤了他的自尊,一位患者告诉我,如果别人欺负了他,要是身边没有人的话,他不会太放在心上,但如果身边有人看到的话,那么他就会无法容忍。因此在人群当中他就有一种莫名地恐惧,他害怕自己被打、被羞辱、被伤害,甚至也会把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或吐了一口痰解读为对自己的鄙视,因此也会对他人怀恨在心。久而久之,他与别人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际,而搞的好像步步惊心一般复杂与可怕,也为日后人际问题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王子,他和一个农家的孩子互换,当他醒来的时候,他还王子的身份来要求周围的人给他更衣洗脸,结果身边的人都在嘲笑他,结果这更令他愤怒异常。现实中的病人也是如此,因为在内心中他已经认定自己非比寻常,所以任何人的不敬都会让他及其的愤怒,自己任何不恰当的表现和言行都会让他很惊慌,因为他无论内还是外都要好像王子一般地完美和得体,当自己做不到,就会自卑与自恨。当别人没有像王子那般尊重他的时候,他也会及其地愤怒。但为了维系他得体的形象和他人的尊重,他只能把如此的愤怒压抑到心理。

所以报复性的胜利也同样维系了他的应该,因此一些患者往往会幻想等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去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的人,或看到那些人过的不好的时候,他内心中也会一阵窃喜。而一个被初恋女友甩了的男生,他之后就不断地谈恋爱,结果再把她们甩了,看到她们悲伤的表情与哭泣的脸的时候,他虽然表面上在安慰,但转过身去竟然在笑。因为在后来的女人身上他找到了一种报复性的胜利。他维系了自己不被伤害的“应该”。

虽然各种病态要求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他们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维系自己的“伟大”。因此一位患者告诉我,在生活中他充满了焦虑,别人一个眼神、自己说错一句话、穿了一件不够帅的衣服或不能避免天灾人祸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按照他的话就是他一直都在“确保万无一失的幸福”。他的“幸福”其实就是建立在他一切都好、比别人好、比别人幸运、没有任何意外与灾祸。想必维系了这些应该,他也同时维系了自己内心中“伟大”的幻想。

 

如此的各种病态要求集合起来就好像是一张网,一整套的“法律”,但因为“法律”与“法律”之间也同样存在矛盾性,这本身就不是一套健全的法律,因此他无论怎样做都无法满足他所有的“应该”。比如,维护自己的自尊与面子,那么就可能会和别人发生冲突,而和别人发生冲突,又不能满足和每个人都处好的要求。正如我的一位女性患者,因为他非常敏感别人的看法,所以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免不了人去吞声,察言观色,活脱脱一个童养媳,但和别人分开之后,他又开始因为自己的软弱而痛恨自己,认为自己太过软弱让别人占了便宜或上风。此时,“你不应该是一个软弱的人”的要求又开始占了上风。一面要讨好别人,一面又不允许自由有任何软弱的表现,这种要求就好像是让一个人站在雨中,还不能被淋到一滴水一样的可笑。

就好像一个屋子里有几个劫匪拿着枪对着他,一个让他站着,一个让他蹲在,一个让他趴着,似乎无论他怎么做都是错的。正如一位男性患者,因为害怕得罪人,所以日常生活中他总是压抑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但积累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软弱可欺的人,结果因为他“不应该是一个软弱的人”,所以他就开始无意识地报复那些欺负过他的人,比如删除对方微信,在微信群或当面让对方下不来台。虽然他表现的坚强了,但如此“疯狂”的举动又让他不安,因为“我应该是一个正常的人”而一系列的举动又让他觉得自己很不正常,周围的人也开始怀疑他是否又“犯病”了。结果他就崩溃了,似乎怎么做都是错的,忍受也不对,反抗也不对。最后,他意识到一个问题,他说:我发现这些应该的背后反映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我不能犯错误,我做的事情要一直正确。一个人既要让所有人都接纳,又要成为一个不被人欺负的强者,又要让自己做的事情一直正确。这种要求就类似于,一个人又要求自己既要有女性的阴柔,又要有男性的强悍,同时要有圣人的品德,同时又要成为被人敬仰的英雄,这本身就是一场闹剧。另一位女性患者在婆婆面前,她又要求自己表现的懂事乖巧,无所不能,又要求自己好像一个女汉字一样有个性,还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还要有《小时代》里面的光鲜靓丽。虽然她在婆婆面前极力表现,但婆婆却不买他的账,已然不喜欢他,所以她整个人崩溃了。毕竟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做到自己所要求一切,也无法取悦每一个人。因此又因为自尊被伤害后的报复性心理而和婆婆变得及其对抗,但同时他又要求自己 “应该是一个礼貌和有修养的人”,她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怒火,如此水火不容的情感在他内心中翻腾,最后不得不以离婚收场。

     因为“应该之暴行”,让他与自己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裂痕,因为他不能原谅自己,不能接纳自己,毕竟按照他的应该,现实中的自己是如此的不堪,如此的不合格。所以,他不仅迷失自己,最后他没有朋友,毕竟不能所有人都尊重他,就算喜欢他的人,也不能无时无刻都以他为中心,体察他的感受,因此在人群中他总是会受伤,因此他会逃避人群,也会积累了很多人他人的不满和愤怒,最后也会以情绪大爆发而结束一份工作或关系。

 因此,他永远都是一个罪人,也因为他无法做到这所有的“应该”。当他无法做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会陷入到深深的自卑与自恨之中。他从来不会审视这些要求是否现实,只会给自己提出各种病态的要求,就好像他心中有一个暴君一样,只问结果,不问过程。虽然他一直受到如此的压迫,但他却依然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做到,所以他又因此而自觉高高在上。所以他的自我评价总是在不断地摇摆,一会他如天神一般的完美,一会又做到那些“应该”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垃圾的人。其实,他并不高大,当然也并不渺小,只不过是他已经被“应该”所左右,而看不清自己,而又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而一味地把自己抬高到神一般的存在。“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阿尔贝·加缪


节选自正在写作的新书《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治疗》。更多章节,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每周定期更新


以专业赢得信赖,用真诚温暖心灵

森知心理,您身边的心理顾问

欢迎来电:025-84470026 客服邮箱:025XL@163.com

姓名:
年龄:
联系电话:
邮箱:
咨询师:
时间:
留言:

相关文章

森知公众号

网站首页关于森知加入我们联系我们预约咨询意见反馈心理问答

版权所有:南京森知心理咨询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179号-2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    E-mail:025XL@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

7*11(9:00-20:00)

025-846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