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有罪:移情与迷恋
浏览量:4693 发表时间:2016-08-05
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很多人试图给“爱”下定义。但我比较喜欢弗洛姆对爱的定义: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什么是成熟的爱情: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保持独立和保持结合。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承诺相爱一辈子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来了,又会离去。如果我的爱不包含判断和决定的话,我又何以能肯定爱情的绵绵无期呢?
从弗洛姆对爱的探讨我们会发现“爱”的很多核心的元素,诸如,爱是行动,不仅仅是感觉,爱也是一种承诺,爱不以消融自己个性为基础,反倒是保持独立的融合,爱是一种投入,爱是关注对方的成长,而不是征服或占有。
弗洛姆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位妇女对我们说她很爱花,可是我们却发现她忘记浇花,我们就不会相信她说的话。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爱意味着人与人的结合。然而,在弗洛姆看来,并不是人与人之间所有形式的结合都可以称之为爱。那些屈从于他人,通过把自己变成其引导者、启示者、保护者的一部分来使自己摆脱孤独和与世隔绝感的受虐狂和那些统治他人、吞并他的崇拜者,通过把另一个人变成自己的附庸、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的虐待狂,他们在与另一个人的结合过程中双方都失去了独立性和完整性,他们的结合不过是“共生有机体的结合”,不过是爱的不成熟形式,而决不是真正的成熟的受。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真正的爱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表现,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是一种在自由自觉中发挥的灵魂的一股力量,它永远不是强制的产物。“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因此,爱的本质是“给予”、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弗洛姆认为,因为孤独和与世隔绝,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人融合,但在融合的过程中,有平等的,保持自我的融合,当然也有征服或屈从的融合,后两种融合都不利于双方的成长,这绝不是成熟的爱,毕竟此种爱的核心是为了“救自己”,而不是对所爱之人的“积极关心”——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也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懂得爱人的人,同时也必须是一个爱己的人,毕竟只有“自爱”的人才会去爱人,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只是需要别人,而不是真正的爱他人。
正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因为小时候父亲的爱都给了卧床不起身体孱弱的妹妹,拥有“先天优势”的妹妹成了幸运儿。就算带松子出去玩,想得也尽是妹妹,就算观看所有人都在为此捧腹的小丑表演,也没有博得爸爸嘴角的一丝上扬。贴心的松子发现了父亲心中的压抑,就做了个鬼脸给爸爸看,他笑了,之后松子欣喜的总是做这个表情给爸爸看,结果屡试不爽,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松子的招牌表情。影响她一生的表情。而他之后也一直试图取悦父亲,成为父亲眼中理想中的女儿,做了一份爸爸喜欢的工作——当了一名音乐老师。
本来他可以这样一直“幸福”下去,但后来因为命运的捉弄,她丢了工作,丢了刚刚开始的爱情,丢了父亲的爱,丢了继续做一个乖乖女的可能,她失去了前半生所维系的一切荣光——她离家出走了,不再乖巧,成了一个叛逆的女孩。
虽然她脱离了家庭,但却没有脱离家庭给他的十字架——她一直都是通过取悦别人,才能接纳自己的。所以就算离开了父亲,她的内心依然需要支撑——被别人接纳,取悦别人,用别人的“爱”来填补自己内心中的黑洞。
所以,在恋爱上她一直是一个“饥不择食”的人——她总是会爱上并不合适,或并不真的爱她的人。所以他总是被情所伤,但因为内心中的无价值感与易于被人抛弃的恐慌,她总是幻想着被“爱情”拯救,所以她总是奋不顾身,总是一错再错。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被疯狗追赶的人,总是会急于找一个大树爬上去,看似他有选择,其实他没有选择,毕竟没有被疯狗追赶的人,爬或不爬,是自己的喜好,而被疯狗所追赶的人则是一定要爬上去才能得救。所以松子并不傻,只是他太害怕,太绝望,太缺少被爱的感觉了。因为她不爱她自己,只能通过别人爱的“给予”,才能缓解自己内心中不被爱的焦虑。
所以当龙洋一来找她的时候(当初那个害她不能继续做老师的学生),她才会说出:在这里是地狱,出去也是地狱,两面都是地狱的话……
结果她又选择了“黏住”龙洋一来摆脱绝望,并且在做爱的时候让他一遍一遍地说:“我爱松子,我么永远在一起,和我松子永远在一起,永远在一起……”
如果龙洋一的人格足够成熟,如果他可以承受住松子如此“澎湃”的爱,正如,当初如果松子没有被开除,可以继续做父亲眼中的好女儿,别人眼中的好孩子,那么也许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也许松子就会得到救赎——想必,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松子就是如此“幸福”地度过一生吧。
但命运总是弄人——我们一直执着的总是会与我们失之交臂;我们一直试图逃避的总是会在我们左右;我们一直想要通过幻想中的爱情来拯救自己,也总是会一次次让我们失望。所以,松子最后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概:为什么?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你只是需要对方,而不是真正爱对方;因为你只是通过给予来获得,来获得拯救,因为你不爱你自己。
这让我想起剧中的那句经典的台词:生而为人,我恨抱歉。
因为没有获得父亲无条件的爱,所以松子必须伪装自己,取悦别人,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他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他已经躲在了面具的背后。因为不敢直视真实的自我,所以他必须做好事,做好人,来讨好他人,来取悦这个世界,当然找一个优秀的人来爱自己也是一个捷径。正如我当年有一个女性来访者,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总是会选择一些有“力量”的人,比如官员,军官,甚至是混黑社会的,因为她在梦中总是幻想有一个强有力的臂膀来拯救自己。所以她告诉我,她需要能量体,需要和一个能量体融合才能得救。因此,在婚姻中她总是不幸福,因为对她好的人,没有“力量”,而有“力量”的人,却不真的爱她,不能时刻陪伴在她的左右。所以爱或不爱,对她来说都成了一个难题——她的道德观不允许她出轨,但她内心中强烈被他人拯救的需要又让她对“能量体”无法抗拒。
所以,童年,父母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会伴随他的一生,就算他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表面上他可以独立和自主,但内心中的伤痕依然在隐隐作痛,在无意识中左右他的人生。正如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所描述的一样,因为太宰治没有获得父亲的爱和肯定,所以他必须通过取悦和伪装来苟活,试图扮演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来“潜伏”在人群中,不让他人发现自己原本的无趣和不可爱,试图成为一个比正常人还要正常的“正常人”。所以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他恐慌,因为他害怕别人发现这一切原本就是他的“苦心经营”而已,害怕别人发现他的睿智风趣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张痛苦扭曲的脸,一颗对他人蔑视的心。所以,也许死才是最好的选择,才能结束这“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因为如此的绝望及不被爱的感觉,很多人会选择做心理治疗,但在治疗中治疗师就扮演起了一个“师长”的角色,所以他就会把童年那种渴望得到父母认同和尊重的需要转移到了治疗师身上,所以他会取悦治疗师,也会试图伪装自己,假装自己通过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为他希望治疗师爱上自己,正如童年的他一直期望得到父母的爱与肯定一样。
“我最害怕你问我的一句话就是:你喜欢我什么呢? 我真的说不来啊
我觉得我是完全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移情已经占据了我工作以外的几乎全部时间,我没办法集中精力做事情,总想着怎么去见你,太想你,太思念。本想下周去见你,可是南京的天气好像有雨呢,不能穿裙子了。
“满血复活”的解释就是:没心情上班,没心情做事情,唯一的心情就是想你,想你,思念,思念,然后我就想,就算我把自己家庭给破坏了,把你的家庭给破坏了,我们在一起了,那又能怎样,难道王子和公主就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所以就觉得好像失恋了,失恋的感觉,然后还是各种想,以至于,下班总忘记打卡,各种各样的忘记,以至于不能好好做事情,魂不守舍。
好像一直找不到机会见你,那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见面呢,实在难熬了,就预约吧,预约完就OK了,仿佛雨过天晴,满血复活,带着这种不知道什么样的期盼支撑着。我是不是把你定位错了,你是我的咨询师,我应该是什么话都可以讲的,可是现在好像没把你当成老师,你是我喜欢的人,很多话没法说出口。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到底是不是问题,现在呢,我是在绕道这个问题,只要不谈到这个其他的都还好说吧,然后就偏偏是这个我怎么也不想提,如果这个是问题,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问题的集中体,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都可以引刃而解了,是所有问题的集合表现,其实也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也很想说,又没法说,只能写啊写。抒发一下内心的压抑。为什么我会这样,这样算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关键是我不是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对他呢。
我希望的解药是什么?不能每天见到你,那总是可以每天打个电话吧,聊聊天吧,总之,我都想把你拉到生活中来,最高目标就是“在一起”,会不会和目标有关,只要没有这个目标就不会有这么不敢说,这么难过,这么腼腆,这么纠结,这么扭捏,或许你又会说,为什么会想和我在一起,总是在探究他的不是真的喜欢这一块,我说我想你了,我也希望你想我,也许是这种希望让我不敢说。和目标有关。我总是吧目标定错。就这次来说,明天没空,明天就是去动物园可去可不去,后天呢,这周没空,下周可以吧,仅仅看抑郁的话..没必要时间这么紧,不过就是想早点见到你罢了,这么令人讨厌的抑郁终于发现他有点好的,现在抑郁变成了幌子一样的,让我有正当的理由见到你,见你变成主要的,抑郁变成次要的了。
赤裸裸的表达,也行,可以尽情的说,会不会像恨一样,恨得都想杀他,但是到了终于有机会杀他的那一刻,又下不了手,也就原谅了。拼命希望在一起,如果真的放弃那么多,撕裂那么多在一起,也就知道是不现实的了。喜欢不一定能在一起,让我体会这个需要一个过程,也许表达就是一个过程。可是为什么我明明知道目标无法实现,我还在幻想,还在努力呢?为什么不知道放弃呢?”
移情:因为来做治疗的人属于“落水者”——他的自尊与自信被打碎,被各种躯体及情绪的症状所困,他急需要获得拯救。而治疗师从表面上来说就扮演着一个“拯救者”的角色,所以这本身就会具有天然的光环,或者在“患者”心里,“医生”本来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当一个人缺乏“能量”的时候,那么更容易被“能量体”所吸引。所以依附于咨询师不仅能给自己安全感,而咨询师的光环效应也可以缓解一个人内心中的自卑感——用“爱”来冲淡内心中的无价值感。
因为存在如此无意识的动机,所以此种“爱”来的特别突然,好像一个转念或一夜之间就可以发生,让咨询师感到奇怪——怎么没有过程,就变得如此强烈。就好像一个婴儿需要漫长的过程才可以学会走路,一粒种子也需要漫长的培育才可以长成花朵,真正的爱情也需要时间的积淀才可以达到高峰。但患者的“爱”如此突然,好像水还没有放到炉子上,就已经开始沸腾。有经验的咨询师仅凭这点就可以发现“爱”的可疑之处。
仿佛一夜之间,他(她)爱上了咨询师,爱的无法自拔,爱的汹涌澎湃。如果咨询师也是一个自恋的人,那么他可能会接受这澎湃的感情,或沉浸在对对方追求的喜悦之中,但“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当然我是他的咨询师,重点不在于回应她如此热烈的感情,而是试图分析移情的来源,毕竟在毫无征兆,对我毫无了解的情况下突然“爱”上我,我只是预感到其中隐藏了太多潜意识的需要,对移情的分析也有助于他抑郁的治疗,毕竟这些都是破解他内心挣扎的线索。但分析的过程却遇到了强烈的阻抗,接下来他给我发了下面的邮件:
我好想好想痛哭一场,又结束了,怎么时间那么快呢,真的好
我似乎不想去剖析移情,因为剖析的结果就是我不是真的喜欢你,好像这又是一个打击。就好像:“你不是真的喜欢我,和我在一起仅仅是因为我的钱,和我在一起仅仅是因为我的权,某个优点,类似的等等”。我很排斥去剖析这个。
我要是不知道咨询有这些规则的时候,我可能就大胆的多了,知道这些后,就觉得这又没按规则出牌。比如想一起吃饭,比如想送礼物,比如告诉你移情,如果我不懂咨询不能有咨询以外的关系,这些我都做了,我知道以后,我的道德法庭就宣判了,不能那么做,哪些都是不允许的。这或许就解释吃了面包有内疚的心情。移情在我的概念里就是不对的,我觉得夫妻二人就只能喜欢彼此,喜欢别人那就是不好。总之是我的律法森严。
后来,从对我的移情为起点,我们分析了从青春期到现在他喜欢过的人,其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优秀——起码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他是优秀的。青春期时代她喜欢过一个人,那时她在勤工俭学,听同事说起一个经常来玩的异性,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好,似乎没有什么缺点,虽然她只见过那个人几面,并且没有深入的了解,她竟然就喜欢上了对方,她喜欢对方的理由是——别人都说他好。再后来他上了大学,她也无法自拔地喜欢上了一个男生,而这个男生的优秀体现在业余活动的优秀上,因为对方在各种文体活动中表现的突出,所以她就开始迷恋上了对方,虽然对方对她不理不睬。工作后,她也喜欢过一个人,因为对方是研究生,而她一直试图专转本却没有成功,而对方研究生的身份令她崇拜不已,而崇拜也转换成了某种爱恋。心理治疗后,他“爱”上了我——因为我是心理咨询师,懂得多,似乎可以引领她,似乎可以给她希望和光明。所以她“死心塌地”“热血澎湃”地爱上了我。
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她喜欢过的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弥补了她的不足——文凭不高,找一个文凭高的;敏感人际,找一个善于社交的;羞于表现自己,找一个在文体活动中出彩的;心态不好,找一个心理咨询师,“专家”……正如当年我一位女性患者,因为考了两年研究生没有考上,结果相亲的时候嫁给了一个不抽烟,不喝酒的研究生,但他们的婚姻又草草的收场,因为“缺啥补啥”并不是爱,起码不是单纯的爱。就如同那些寻找“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现实女孩一样,婚姻往往不会幸福,当然这里虽然用“她”,其实此种现象同样会出现在男性身上。只不过社会文化对女孩的依赖有更多的包容,所以在女性身上出现此种现象更常见。
在治疗中发生的“爱情”叫移情,那么在生活中的移情现象我暂且用“迷恋”来形容把。
想必,大家不会忘记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2007年3月22日,曾经赴香港参与刘德华歌友会,实现生平夙愿,跟偶像合照,不过,其父最后由于杨丽娟的“追星”行为而跳海身亡,并留遗书大骂刘德华。
如此“狂热”的爱,想必刘德华也是承受不起把。毕竟这不是爱,只是盲目崇拜,幻想着和偶像的融合来拯救自我把。就好像一些人多宗教的狂热一样,似乎融入了某个团体中,自己就已经不在是原本的自己,俨然成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 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
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便使自己能够真实地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自己的幻想,也就是要克服自己想象中那个被歪曲了的对方影像。只有当我们客观地认识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真正的本质。”——弗洛姆
迷恋产生的基础是幻想,我们爱的其实不是现实中的那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自己心中所理想化的人。简单来说,我们爱的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自己心中的幻想。正如我们不爱我们自己,只是爱着理想中的自己一样。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真爱?而不是所谓爱情。
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我”,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何能够学会爱别人?毕竟在两性关系中,第一重要的是要学会爱自己,对自己负责。
一个连自己都不关爱的人,何有能力去爱他人?爱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因此,一个有能力爱的人,必然要注意他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发展和幸福。
所以当我们一直被爱所伤,被爱所困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在爱中去寻找救赎,毕竟“爱”只是解药,我们要找回和直面本来的自我,毕竟正是因为自我憎恨的存在,自我疏离的结果,我们才会强迫性地通过爱来整合自我——融入他人,来找回自我。正如一个来访者赤裸裸地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了这个道理:曾经我以为和优秀的人做朋友,那么我也就成了优秀的人,现在看来这完全是自欺。
所以所谓“爱情”,仅仅是自欺,仅仅是为了维系一个梦而已,通过梦来逃避现实,逃避自我,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一直都存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对自己的恨,他只是想通过爱来温暖自己冰冷的心。
其实,松子很可怜,正如陷入所谓爱情中的人一样,表面的傻和痴情,只能说明他谷子里面的卑微。越加卑微,就越加渴望,越加渴望,就越加失望——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
其实,更可悲的是,就算他“爱”的人,爱他,他也会怀疑对方,怀疑对方是否真的爱他——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能相信他人无条件的爱?而如此的怀疑,也会将爱他的人赶跑。
如果松子在30岁,或40岁的时候找我治疗,我将如何帮助他呢?
我将建议他暂时不要恋爱,毕竟这属于爱情强迫症,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反倒会让他越来越脱离自我,依附所谓爱情,沉浸在爱情幻想之中。但在幻想中沉浸的越深,就越加会没有自我,就越加会依附他人,就越加成为一个为别人而活的人。直面眼前的孤独和痛苦,甚至是绝望,想必才有机会反思自恨的来源,才有机会直面自我内心中的挣扎,才有可能直面本来的自我。想必,勇敢的直面内心中的分裂,才有可能真正的救赎自我吧,而不是通过“爱情”,活在“被和谐”的美好生活里来自欺。
松子,你总有一天要意识到,爱情不是解药。学会接纳和爱自己才是救赎的关键。下次我再和你聊聊你为何不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