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4470026
所在位置:首页/心理案例/抑郁与神经症

对抑郁的病耻感

浏览量:3758      发表时间:2016-05-01

病耻感是一个医学名词,指一般人群对患有某种疾病患者的评价和反应。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可细分为感知病耻感、经历病耻感和自我病耻感。

感知病耻感是指大众对病耻感的感受。一方面是个体所感受到的公众对某种疾病患者持有的歧视性态度,另一方面是患者自己作为受歧视对象的感受;经历病耻感是患者实际遭受的歧视或社会活动受到限制;自我病耻感是指公众病耻感内化所导致的患者恐惧、羞愧、自罪、丧失自尊等负性情感体验。

与病耻感直接对应,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通常分为外在与内在的歧视:前者是社会对患者的态度,表现在对患者抱有偏见,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欠缺的,不应受到尊重或公平对待的;后者是患者对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或不能胜任本应能承担的工作。

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是重要的精神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安于看病治疗,就是害怕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异样的眼光。

精神疾病患者如何看待病耻感?如何战胜病耻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精神卫生话题。

近日,“渡过”公号作者群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于这个话题长远、重要且深刻,编者请参与讨论的几位作者整理了他们的发言,集合如下,供读者们参考。今天发表的是第一篇。

2.png

长风:该不该告诉别人自己有抑郁症?

很多郁友咨询我这个问题,仅次于问我“该不该吃药?”

然而“公开”比“吃药”还要复杂许多。

我最早在2000年爆发抑郁症。从一开始,我的病就是公开的,尽管是不得而已。从效果看,除了最初身边人的惊讶,大多数时间我都得到了外界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我从“公开病情”中获得了决定性的好处,但是我无法建议郁友们都像我一样公开,因为身边有很多不好的实例;当然,我也无法建议大家不去公开,因为缺乏实证。因此,我的经验,只能供大家参考。

先说一下我为什么公开:

1、抑郁太严重,不得不被公开。

我是在2000年高考前夕抑郁症爆发的。当时连我自己都不知怎么回事,混混沌沌度过了高考。父母也以为高考完了就好了。9月份大学开学,彻底“崩溃”,精神恍惚,破坏了宿舍同学的书本等财物,站到楼顶寻求自杀。于是,我休学了,我的病也不得不被身边所有人知道。

2、抑郁症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导致我一直被公开。

复学后以及工作后,我的抑郁症是一个反反复复、逐步向好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的学习、工作能力是受限甚至缺失的,情绪更加难以稳定。加之历史标签,我想藏也藏不住。

3、我在公开中尝到了甜头,收获了“特权”。

复学后,我可以缺勤上课,老师会理解,同学会帮助;就连考试,老师和同学也会特别帮助和照顾;工作后,我会获得更多的鼓励和宽容(小失误会得到理解和帮助,小功劳可以得到鼓励和赞扬)。

4、我在公开中,走向了康复。

我尝试过电休克、开颅外我所知道的一切方式,几乎无用;但是我的公开,得到了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郁友甚至陌生人的全力支持。我逐渐用一种自创的“公益疗法”(即“助人自助”,也可以理解为森田疗法的为所当为),走出了抑郁。

5、我在公开中,逐渐成为了倡导者。

2003年,我加入了阳光工程,慢慢成为负责人;2014年底进入尚善基金会,专职公益。我从一个被动的公开者变成了主动倡导者,核心动机还是因为我在助人自助中获得了康复,并在这项使命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

再说一下,为什么我可以在公开中得到如此大的帮助?

1、环境(运气)

这一点不得不放在首位,因为我几乎没有收到过歧视(最初几年的不被理解,实属正常)。我伟大的父母、可爱的同学老师、宽容的领导同事、一起抗战的郁友、有缘的陌生人……事后想来都是运气。

2、个人(性格和努力)

真诚:从小到大,我被公认真诚,加之学习成绩优秀,几乎被身边所有人信任。我病了后,周围的各种人虽不了解抑郁症,但都相信我真的是病了,给予理解和支持;

上进:同上,身边所有人都认为我上进。突然没有外因不上进了,大家会费解;在抗郁的路上,大家都能看出我带着一种“病态”抗争的努力。所以,容易被理解和支持;

勇敢:这一条不是从小就有的,是被抑郁逼出的。当我可以勇敢面对自己病情的时候,我发现勇敢面对外界要比面对自己容易很多;

擅长社交:虽然我也有过严重的社交恐怖症,虽然我也不是外向的“交际花”,但是对我与人沟通的确很擅长,我懂得如何赢得人际关系。

良性循环(综合):我的抑郁症公开,与我的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心灵成长形成了良性循环。已不再是“公开不公开”的问题,而是成为了我的一个优势。

以专业赢得信赖,用真诚温暖心灵

森知心理,您身边的心理顾问

欢迎来电:025-84470026 客服邮箱:025XL@163.com

姓名:
年龄:
联系电话:
邮箱:
咨询师:
时间:
留言:

相关文章

森知公众号

网站首页关于森知加入我们联系我们预约咨询意见反馈心理问答

版权所有:南京森知心理咨询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179号-2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    E-mail:025XL@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

7*11(9:00-20:00)

025-846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