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神经症人格的解析(一)
浏览量:5218 发表时间:2019-01-08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是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写的一本书,主要讲解了神经症的人格的表现、发展及成因。今天我借用这个标题,谈谈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希望通过本节的讲解能帮你对神经症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借此发现自身的神经症人格倾向,更好地了解自我。
有时,我们不了解自己的人格的病态,甚至会把病态的人格当成了习以为常,或以此自傲。而对自我的分析,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更好地看清楚自己。认识和了解自己,并活出真实的自己,才是心理治疗的任务,心理治疗并不是方法的寻求,而是内在的探究,当我们越能对自己真诚,也就会少一些套路和冲突。
什么是神经症
奇怪,不寻常的外在行为
一般而言,我们说一个人有病,往往是指一个人不同寻常,异类,难以理解。比如,一个女孩,在学校总是独来独往,不和任何人交往,也不接任何人的电话,就算外卖的电话都是别人帮接的。从这种外在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认为她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有可能存在神经症的问题。因为她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我们时代人所公认的行为模式。
神经症乃是对正常行为方式的偏离和畸变。这一标准非常重要,但却不那么充分,人们可能偏离普遍的行为方式,但却未必真正患有神经症。
正如“萨皮儿”所说的那样,现代人类学的功绩之一,就在于不断地重新发现“正常人”的内涵。
内心的冲突与痛苦人心是复杂的,我的很多患者其实在外在没有任何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比正常人还要正常,但如此的完美和刻意,反倒成了一种不正常,他害怕自己不正常,会因为自己任何与众不同的地方而焦虑。虽然表面平静,但其实他的内心也有着强烈的冲突。
撇开表面现象而深入到产生神经症的动力系统中,我们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的基本因素,这就是焦虑,以及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卫机制。
回顾所有这些考虑,我们仍然未能给神经症下一个准确完美的定义,但至少我们可以对他做一个这样的描述: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心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里絮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里紊乱偏离了特定的文化中共同的模式,并给个人造成强烈的痛苦,我们才叫做神经症、
神经症人格的特点
神经症人格与正常人格最突出的不同就是自然与强求。并且神经症人格永远都没有够,永远都是贪婪无度。
而神经症的执着,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焦虑,他的出发点,在于恐惧,而不是爱。所以就算他成功了,得到了,也不会真正的幸福
神经症的人格的形成
在考察了许多神经症病人的童年史之后,我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基本品质的邪恶完全是由于没有感到温暖和爱。儿童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忍受一般的所谓的创伤,例如突然的断奶,偶尔的打骂,性的体验等。只要他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被人爱,被人需要,不用说,儿童完全能够敏锐地感觉出这种爱是否真诚,他绝不会被任何虚伪的表示所欺骗,儿童不能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其主要的原因乃是由于父母患有神经症,而不能给子女以温暖和爱。依据我的观察,更常见的情况是,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被掩盖了,父母往往宣称他们一心想的都是孩子们的利益。
因此,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我们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下:自觉渺小,无助轻重,无能为力,被抛弃,受威胁的感觉,一种仿佛置身在一个一心要对自己进行谩骂,欺骗,攻击,侮辱,背叛,记恨的世界中的感觉。然而在神经症中,病人对这种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的存在却极少有自觉的意识,至少病人没有意识到他对整个人生的分量和意义,他只注意到了外显的行为与症状。
神经症人格表现
1、对爱与被认可的神经症性需求
不加区分地取悦他人、讨好他人和希望被他人认可的需要;
不由自主地迎合别人的想法;
注意力中心在别人,而不在自我,把别人的愿望和意见视为唯一重要的事情;
害怕张扬自我;
害怕别人的敌意或自我内部的敌意感。
过高地估计“爱”,“爱”被认为能解决一切的难题;
害怕被抛弃;
害怕孤独;
保持低调;
害怕提出任何请求;
害怕显示自己膨胀的欲望;
2、对权利的神经症性需求
为了支配别人而去支配别人的需要;
通过扮演某种角色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去献身于事业、义务、责任:
基本上不会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的个性、尊严、感觉,唯一关心的是他人的服从性;
盲目崇拜权利与实力,蔑视弱小或缺点;
害怕失控局面,害怕无能为力;
害怕“蠢笨”和错误判断
3、利用或剥削他人、不择手段以求挫败他人的神经症需求:
评价别人主要依据他们是否可以剥削或可利用;
以利用他人为荣;
害怕被利用,因而担心自己成为“傻瓜”。
4、对社会认可和社会声望的神经症性需求
所有事物,仅以声望值来评价;
自我评价完全以公众接受度为准;
害怕失去社会地位(丢脸);
自我形象膨胀;
需要他人敬仰,害怕失去别人的赞赏。
5、对个人成就的神经症需求:
优于他人的需要;
以成为最佳(最佳情人、最佳运动员、最优秀作家、最佳职员)为标准来评价自己,尤其在自己的心目中;然而别人的承认与否也至关重要,一旦得不到别人的承认就会愤愤不平;
各种破坏性倾向(挫败他人的倾向)混为一体;
严酷而无情、不计后果地驱动自我以求得更大的成就,尽管一直伴有一种广泛性的焦虑;
害怕失败(耻辱)。
6、对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神经症性需要:
无情地追求十全十美;
对可能的瑕疵都进行反思和自责;
因为认为完美无缺而觉得高人一等;
害怕在自我内部发现缺点或害怕犯错误;
害怕批评与指责;
对完美道德的无限崇尚,并因此束缚自己。
霍妮接着谈到:“重新审视这些倾向时,一个需要考虑的突出点是:它们所暗含的需要和态度本身,并没有一个是“变态”的或者是缺乏人性价值观的。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被爱,并且感激被爱,需要自我控制,谦虚礼貌,体贴他人。这些看似是“正常的”或具有美德的。鉴于以上的事实,有个问题必定会一再被人们提出:为什么这些倾向被称之为神经症?这些需求难道不是那些具有不同价值、不同应对生活方式的人们既有差别的表现形式吗?
那些基本的人性需求与它们相对应的神经症倾向之间似乎目标相似,但它们的根据与含义却完全不同。这种差别几乎像+7和—7之间的差别一样大:+7和—7之间都有一个数字“7”,就像大家都使用的同一个词语,具有想通的感情色彩、理解意义和加工过程,但是,前缀符号却改变了它们的性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