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村上的陪伴
浏览量:5252 发表时间:2016-02-01
按现在世俗的欣赏品位,这无疑是一部逼格相当高的小说了。
在我更年轻点的时候曾经试着读过,当然是出于对它逼格名声的好奇。当时读不下去五分之一,心想,天下怎么有这么无聊的小说。。。。简直味同嚼蜡一般!然后便是多年对它嗤之以鼻。
真正读村上的小说是在前年,1Q84火到不行的时候,事实上我也很怀疑有多少人是真正热衷到3本依次细读完一遍。我是先买了第一本,从一开始就读到爱不释手的地步,于是在2,3一出之际便冲去书店买来,如饥似渴一般!那个故事的描写手法真不是一般的,要不是因为当时赋闲在家,恐怕会觉得边工作边生活边看那么刺激的小说实在太辛苦了。我完全可以理解那些读着读着就觉得实在跟不下去的人。但当时的我是无法自拔的三本一气读完。如今抬头看见书架顶端那厚厚三本,只觉得不可思议。
为什么要说1Q84,是为了有个参照。直到读完1Q后很久我也没有想起挪威的森林,没有想到要去找任何其他村上的作品来读。今年,我搬进二姨闲置的房子居住,那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架存放许多她的旧书,在书架一角一字排开的是这个版本的村上精品集。然而我首先拿出来翻阅的也并非挪威的森林,而是他早期的短篇小说的一个集子——《象的失踪》。其中第二篇便是他崭露头角时的《且听风吟》,读完直觉得无聊透顶。。。。再往下翻竟没有几个值得读的故事。。。。有几个小段落写的着实精彩吧,但主体内容都寡淡到像吃没淋酱油的日本冷豆腐。。。。硬着头皮读完只能说一句:村上君,您年轻的时候是着实没有好故事可写吗。。。。。但不得不说他那样的写作风格。。。。一种秉性里的随遇而安,却包裹着岩石般的坚定,是任凭其他作家相似不来的。
言归正传,还是说说挪威的森林。我喜欢挪威的森林。不光是因为与之前那两个村上的作品相比它的节奏最适中,描写又带劲的恰到好处,更是因为它坦然的谈及生死,自杀。人们往往在生死抉择这件事上显得很忸怩。。。。要么是大肆渲染其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要么就是躲瘟神般避之唯恐不及。很难遇到有人能够泰然处之,自然相对的。然而无论是大无畏还是躲瘟神,无非是因为恐惧。即便是坦然赴死也难免因恐惧而伪装吧。而村上正在这里剥去了人物的伪装。
记得很久以前听一个讲座,持讲人提到了心理咨询的哀丧案例。很多受哀丧打击无法恢复的人是因为亡者的故去深深震撼了他们自己生命内部的核,致使他们对人生的信念产生了一种可怕的动摇,而往往这种动摇会被一种深刻到让你无能为力的孤独感推波助澜,很快扩大成为一个死亡一样恐怖的黑洞。这个黑洞是一种对活着的怀疑,你无法解决这样的怀疑,因为这个怀疑本身是不可被解决的。于是这个黑洞又在恐惧的趋前下不断扩大,使得人躲也无处躲,不断被驱赶的失魂落魄。但是持讲者谈到,其实这种哀丧如果在最初便得到较好的疏导和处理并不难恢复,而处理的最好方法便是陪伴。我想这也是人类会发展出葬礼这种东西的原因。当一个人死了,我们中的一个成员死了,我们这些生者都因此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摇撼,于是我们聚到一起,悼念死者,相互安慰,驱散恐惧,从中成长,最终重新迎接明天。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被哀丧绊倒,便难以爬起来,是因为什么?难道我们已不懂陪伴?现在当我们失去一个人时,无论是生死离别还是恋爱分手,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是:事已至此/节哀顺变/为了孩子/你要坚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总之,你老沉浸在悲伤中就是不对,你该快速的振作起来。再往下就是,如果许久过后,人们发现你还没有振作起来,他们便逐渐开始对你失去耐心,甚至像是你精神有问题一般开始对你产生厌嫌,于是再过不久,连你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脑子有病了。。。。
让我至今仍感意味深长的是,当时我问持讲者,如果哀丧的人所需要的仅仅是陪伴这么简单,为什么社会以及他们身边的人却那么不愿给予,甚至是如抛弃一般的去否定他们的哀痛?持讲者的回答是:因为陪一个人哭是很艰难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哀伤是可以传染的。而哀伤又是一种痛苦而复杂的情绪。作为被快餐养大的现代人,我们越来越害怕复杂又痛苦的情绪,我们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发明出花样繁多,不断翻新的逃避之道。而越是忽视压抑这样的情绪,我们就越不会处理。而当面对一个因丧失而痛不欲生的人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那是因为我们自己都无法面对自己这样的情绪。面对一个极度悲伤的人,我们要么是愤怒,愤怒他们为什么要让我们面对自己措手不及的悲伤;要么是赶紧逃离,这样就不必因为不能处理局面而又背上另一层的负疚感。唉,脆弱的现代人。我们以为只要我们用愤怒把这种哀痛从我们面前狠狠推开,或者飞奔着把这种哀痛远远的甩向身后,它就永远没有靠近我们的一天。然而,总有那么一天,这种哀痛也会悄无声息的来到你的身旁,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摇撼了你的内核。听上去真是恐怖又绝望啊,无可避免的,的确如此,因为哀丧是我们人生不可避免的体验,正如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里写到的那句: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是生的一部分,它时刻蕴藏在生之中。而这样的说法实在颇具日本人死文化的味道。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失去了我亲爱的奶奶,很突然的,车祸把她从我身边夺走。当时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我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其他说不清的东西。那时候的大人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去给孩子疏导。我对奶奶的哀痛一直被压抑了很多年,它长成了我心里一棵巨大阴影的怪树。也是直到最近几年,我才意识到要去正视那个时候的自己,家人,情感和体验。以前有很多年,我不去想奶奶,不去提奶奶,现在我每每想起奶奶就和周围信赖的人说。通过这样,我终于可以较为坦然的面对这件事,和它带来的一切。当一个你亲近的人死了,我们的人生无法不因他的失去而改变。。。我想这正是挪威的森林不断再强调和迫使我们去面对的东西。我们活着的人必须面对这些改变,并且带着这种改变的无奈,我们还要继续好好活下去,是的,就是好好活下去。好好的哀痛,也好好的生活!
我喜欢村上笔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喜欢村上笔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是保护着独立空间的尊严,又以无比的真诚与他人相连。我已经有很久没有捧着一本小说,彻夜不眠,只为把它读完了。在读它的同时感到它带给我的平静,和内心的陪伴,仿佛是对我灵魂的一帖慰籍。非常管用!
不过实在要说缺点,翻译文笔很酸很矫情。其余没有其他,只推荐大家不要怀着偏见去阅读,便能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