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4470026
所在位置:首页/心理专栏/王宇

基本焦虑:当恐惧成了一个人人生的驱力

浏览量:2609      发表时间:2024-01-11

文 /心理咨询师王宇


陷入焦虑之中的时候,患者只会关注那些令他担心的事情,以为解决了这些事情,就可以不焦虑。从表面来说是这样的,但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并非是我们“看见”的这么简单。正因为不能对焦虑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觉察,所以就容易产生一种焦虑来的毫无来由的错觉,并且就算我们知道自己担心的事情并不可怕,理智也难以消除焦虑,最后焦虑总是反反复复,从担心这个一个事情转移到下个事。


有时,患者以为某件事如果不发生,那么他就不会焦虑。但当探讨焦虑的来源的时候就会发现焦虑实际上一直伴随着他的人生,只是以前比较轻微,或他很快地从焦虑中走了出来,没有引发重视。直到他遇到了某件无法逃避的事情之后,焦虑被彻底引爆,才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这说明,我们当下所焦虑的事情不过就是导火索,焦虑实际上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隐藏在潜意识当中。

要解决焦虑,并非是解决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内心深处,看见焦虑的来源。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把内心深处的焦虑定义为“基本焦虑”,这种基本焦虑是形成日后诸多焦虑的根源。基本焦虑看不到摸不到,没有爆发出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以为它并不存在,一旦爆发就会将我们所淹没。它形成于一个人的童年,潜伏于潜意识当中,虽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却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无形中,我们的整个人生都在被基本焦虑所支配。我们穷极一生的努力看似在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过上更好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却不过是在逃避内心深处的恐惧而已。

看似焦虑产生于对某些天灾人祸,或不可控的事件,但这一切实际却来自于内心深处对不被爱,不被接纳,被抛弃的恐惧。一旦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当中缺乏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取而代之的是忽视、冷漠、苛责、暴力与恐怖的教育,那么结果就会在他幼小的内心中埋下了恐惧的种子。当父母沉浸在自己的神经症当中,把病态的要求与期望当成爱,孩子就不会拥有真正的自信与安全感,取而代之的就是感到自己是不好的,不可爱的,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此时,孩子就会认为周围的人无法信任,甚至是敌对,也感到自己渺小和无助,无法依靠自己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结果他就必须在生活中建立各种防御,他活在自己构建的保护壳当中,但这最终不过是权宜之计,内心的恐惧只是掩盖,并没有消除。

此时,他就不能以真实的自己与情感与他人相处,他必须试图把自己变得强大或培养自己可爱的品质来逃避潜在的危险。当然,以怎样的策略与人相处,这来自于他的气质秉性及环境所决定。如果他幻想通过强大来自我保护,那么他就会变得争强好胜,睚眦必报,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弱点和失败;如果他通过可爱的品质来逃避伤害,那么他就会自我压抑,不和别人发生冲突,成为一个讨好型人格,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人畜无害的人。当然,如果强大和可爱两种驱力同时存在,他也会变得更加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他要表现的强大,无所畏惧,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招致别人反感,所以他总是做了过激行为之后后悔,或在自我压抑了之后愤怒,既是对别人的愤怒,也是对他弱小的愤怒。


不管他以怎样的方式来生活,来应对这个不安全的世界,这都是一个无助的孩子的自我救赎,但这最终成了他人生的枷锁,因为他不是想要成功,是不得不成功;不是他想要完美,而是他不得不完美;不是他想要讨好,而是他不得不讨好。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最终成了他人生的驱动力。因此,他活着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怕。

当恐惧成了一个人人生的驱力,那么不仅会改变一个人原有的人生方向,还会让他变得盲目与固执。因为他只想逃避这个内心深处的被嫌弃的小孩,成为一个更受欢迎的人,就算他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一切是不现实的,比如,逃避人言可畏或生老病死,但因为内心恐惧的存在,他不敢放弃他的执念。有时,看起来他是在追求那些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成功,诸如,好的人际,好的学校,好的职位,健康的身体,但本质上他和正常人的区别在于,别人是希望,而他是必须,别人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他一定要达到。就好像一个人往前奔跑仅仅是为了看更美的风景,而另一个人奔跑是因为有狼在追他,所以他停不下来。

这就解释了,为何焦虑的人总是无法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执念,为何总是在追求那些求而不得的东西,诸如,安全,完美和健康。虽然心理治疗是帮助一个人放下病态的执着,但因为潜意识中的恐惧感,让他不敢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他完美自我与生活的幻想都会破灭,内心中的恐惧就会爆发出来,而他又没有办法依靠真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因为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不被爱,不被接纳的,他是无能的,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所以,他必须要维系完美,并活在幻想之中。

结果,他不能做一个人,必须要成为一个“神”,只有成为一个神,才能接纳和认可自己,才能被周围的人所崇拜。所以患者不是想要活在幻想里,而是不得不活在幻想里。而这样的结果却是,他无比恐惧现实,因为现实中的他不完美,现实中的世界也不安全。或者说,只要一个人活在幻想之中,那么现实中就是处处充满危险。


一位患者自我分析到:

内心最深处如何看待自己:渺小无力\脆弱

时刻有种如果自己做不好 就被周围所有人抛弃的恐惧 母亲老师\同学

小时候时常做一个梦 外面漆黑一片狂风暴雨 我却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那里 一个人承受恐怖的一切 害怕无助\无处可逃无处可躲 然后惊醒...

为逃避这种天然的极度的恐惧,渐渐养成两种策略:

逃避:一旦失败或被否定,就会暴露出自己渺小无力\脆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从小到大想要逃避的

保护:完美精益求精,无非都是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保护网,去保护渺小\无力脆弱的自己

问题核心只有一个:觉得自己太渺小无力\脆弱 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才是关键

关于做“神”的问题,我觉得单单不去做“神”这句话,不能解决问题。患者本身并不是想做“神”,而是在逃避一些东西。而患者逃避这些东西的过程会让普通人觉得他仿佛就是在努力做“神”, 但这并不是患者的初衷,也非患者本意,所以说不去做“神”,无法让患者真正意识并体验到什么,因为患者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去努力做“神”,只是让自己没有那么恐惧而已。只有当他可以面对恐惧,不再逃避,才能真正做到不去做“神”。

在生活中,只有当我意识到“这不是我的错”,是父母病态的性格与苛责才导致了我自感渺小,当我发现在生活中依靠真实的自我也可以活,也可以被接纳的时候,我的内心才有了真正的安全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在意否定,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当我们在童年缺乏真正的爱,那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我不好,我没用,让父母失望了的心理。在这种“我不好”的心理作用下,我们可能会试图讨好父母,成为父母期望我们成为的人,试图向父母证明我们并非父母认为的那么差。不管怎样,我们也因此不再相信这个世界是可以无条件接纳自己,为了自我保护,我们必须要逃离这个渺小,无助,不被爱的小孩,

《心灵捕手》这部电影中:“这不是你的错”这句台词,不知道激励过多少在黑暗中前行的人。但在中国孝道文化的影响下,在父母“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辩驳下,被嫌弃的小孩无法认识到这一切不是自己的错,他只能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不好,不能让父母满意,并且会陷入到深深的内疚当中。

要获得真正的救赎,就必须看清楚病态的父母是如何在我们内心播下恐惧的种子,又是如果利用我们成为他们逃避内心伤痕的工具,而我们为了赢得爱又是怎样试图成为一个自己所不是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你的人生影响有多深,这一切也并非是这个被嫌弃的小孩的错,只是他被父母在爱的诱惑与恐怖教育下,失去了看清自己与真相的机会。


以专业赢得信赖,用真诚温暖心灵

森知心理,您身边的心理顾问

欢迎来电:025-84470026 客服邮箱:025XL@163.com

姓名:
年龄:
联系电话:
邮箱:
咨询师:
时间:
留言:

相关文章

森知公众号

网站首页关于森知加入我们联系我们预约咨询意见反馈心理问答

版权所有:南京森知心理咨询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179号-2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    E-mail:025XL@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

7*11(9:00-20:00)

025-846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