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成长的第一场所
浏览量:9576 发表时间:2016-01-26
家庭是我们生活成长的第一场所和主要场所,父母和家庭的长辈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承担着儿童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的启蒙工作。个体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学习,生理哺育和心理哺育同时在父母的关照下进行着。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都在潜移默化中雕刻着个体的雏形。
大多数父母愿意担当善良勤劳的角色,愿意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人才。但是由于各个家庭的组成和发展过程不同,父母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父母给予孩子的价值观和社会态度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孩子的许多观念的形成最直接和最感触的是来自家庭,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来自于家庭的教养和影响。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事件体验,孩子在无形中连同父母的个性缺陷和不良习惯一同纳入和内化。从生理遗传来看子女遗传了父母的某些特征,同时从心理遗传来看子女不知不觉地模仿了父母的某些言行,有些时候父母无意识流露的言行也让子女照本接受,当子女独立处理问题时,习惯的按照父母的方法行事。实际上,在子女的言行中到处都渗透着父母的影子,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依据家庭教育观念处理问题,从说话方式到行为方式,从对事物的认知到到对事物的处理,从对自我的评价到对他人的评价,起始点是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影响,有的子女通过思考和挫折修正和完善自己,有的子女在挫折和困难中无所适从失去能力或迷失方向,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心理矛盾或问题。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子女有意无意的教育行为或教育理念,渗透到家长自己的语言、行为习惯、性格、态度中去,成为对子女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也通过说理和示范,影响到子女的抱负、志向、交往、择友、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接触、沟通、期待、激励,有助于孩子的自尊自信、道德品质、智力、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那种漠不关心的、拒绝的、粗暴的、对孩子正当需要不予满足的态度,会阻碍幼儿安全感、自信心、良好的情感和性格的发展。在以成人为中心的家庭中,儿童的家庭地位多半处于顺从、依附、被动的地位,这就容易养成听话、胆小、退缩、多疑的性格;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中,有的儿童甚至成为家中的“小霸王”,指挥与决定整个家庭的动向,几个成人围着孩子团团转,百依百顺、为所欲为,这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任性、霸道、不守纪律或者懒惰、依赖、动作笨拙、无能的性格;在民主、和睦、互相尊重、合作互助的家庭中,成人既尊重儿童的意志和合理要求,也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能接受成人的正确要求,因而发展了儿童独立、勤奋、自信、讲道理、勤思考、不怕困难的性格。
由于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利害相关,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期望、教育要求对子女个性发展的影响实在很深刻、很广泛、很复杂。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父母教养方式做出了不同的分类,且都认为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与性格的发展有较高的相关系数。父母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很重要,父母的榜样甚至是影响子女一辈子。很多时候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做的如何。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始终一致么,我们的言行一致么。没有谁天生就会当父母,我们是在鉴借长辈的经验和自己成长的经历来对子女进行养护和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显得滞后,那些家长制、宠爱式、包办式等家庭教育方式对现代子女将会造成很多潜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说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伴随着学习和尊重,学习如何做孩子的导师和朋友,尊重孩子的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应当舍得放手,在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做到让孩子去承担相应的责任,放手让孩子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活动;通过赏识教育、注重能力教育、输送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出孩子的特质和健康成长。
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个体性格形成的基础和起点,如何成功的扮演父母的角色,是每个进入父母角色的个体进行再学习和不断成长的过程,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角色也需要充实,变换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给与孩子适当的并且是孩子心理成长需要的关心和帮助,使得孩子能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获得所需的营养和能力,形成安全、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使之在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后能够融入社会、利于社会,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