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一份亲切的享受
浏览量:7031 发表时间:2016-01-26
父爱是一份亲切的享受,是一种坚如磐石的力量,是成长中的心理支持,是孩子生长过程的精神营养,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失的情感。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几何,父爱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温暖和力量。小玲就是这样看待父爱,想往有父爱陪伴着自己。现在她已大学毕业了,还在渴望着父爱,等待着父爱的出现。
小玲上中学那年,父母离婚了。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好像很忙,空闲在家的时间很少,家里主要是母亲照顾,因为和爷爷奶奶家住邻居,妈妈和奶奶时常有些小矛盾,爸爸回家后妈妈经常跟爸爸唠叨,两人常为家庭琐事争吵,多数时候是妈妈占上风,再以后爸爸就不太回应争吵了,只剩下妈妈枯燥无味的抱怨。上中学后有一段时间爸爸没回家,小玲就问妈妈:爸爸呢?妈妈才告诉她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小玲想不通为什么离婚,爸爸为什么离开家。一天她在爸爸下班经过的地方等待,她看到爸爸和一位阿姨一起有说有笑的出现,她跟在后面进了附近的小区,连着几天跟随爸爸,小玲知道爸爸已再婚了,这家有一个与自己差不多大的女孩,爸爸对这个女孩很好,他们经常全家出去。而在小玲的记忆中爸爸很少带自己逛街,全家也很少一起出去游玩,此时小玲的内心被深深刺痛,她哭泣着回到家问妈妈是否知道这些事,妈妈说都知道。小玲大哭责怪妈妈脾气不好气走了爸爸。以后小玲再也没去找过爸爸,在学校小玲变得不爱说话了,也不太愿意交朋友,她怕别人问起父亲的情况。在妈妈的陪伴和照顾下,小玲一心用在学习上,在中学的六年期间爸爸每月来送一次生活费,有时见着面了问几句学习情况就走了。高中毕业小玲考上了大学,她想爸爸也会高兴会来看我的,结果爸爸没有出现。小玲带着失落和伤心离开了家。
大学四年,小玲还是专心学习,她对异性不关心,有男生追求她时,她总是回绝,她还是喜欢独来独往,她常常会遐想父亲突然出现,带给她最喜欢的礼物,拉着她的手陪她逛街,给她买好多衣服,而她就像公主一样骄傲的和爸爸一起走着。现在她大学毕业工作了,这种想法还在延续,她还沉浸在童话般的虚幻中,她还认为父亲是爱她的,是母亲气走了父亲,她也拥有美好的童年:她记得父亲曾拉着她的手在放学的路上走,也给她讲过一个故事,父亲从来没有打过她。当让小玲再回忆有关父爱的记忆时,小玲沉默了。问她生过病么,小玲点点头禁不住哭起来说:初中时生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看了好几家医院,退烧后回家调养半个月,父亲都没来看过,他家离我们不是很远,我们还是和奶奶家住邻居,他是知道的。全是母亲精心照顾。现在想想还是母亲最爱我。。。。。。
小玲的内心对父爱的渴望源于儿时,从儿时父爱的贫乏到父母突然的分开,就意味着父爱的断裂,加上小玲对父母离婚的片面认知,小玲就将离婚归罪于母亲,这样在心里保留了父亲的美好记忆,继续了父爱的存在,她怕同学提起父亲,因为熟悉她家情况的人都知道父亲也住在附近,她不想听到对父亲的不好评价,所以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她一直沉湎于自己的遐想和等待中,她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赢得父亲的关注。而父亲对他人的女儿那样好深深的刺痛了她,她将内心对父亲的失望和愤怒压抑在心底,她不敢表达对父亲的不满,她把父亲看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她在内心拥有这个象征,她渴望现实生活能让她同样拥有这个象征。她在等待:用了一个中学时期,一个大学时期,等到了工作时期;她脱离了朋友,放弃了爱情,只为维护那梦幻般的父爱。
看着小玲对父爱的渴望和遐想,不由得对父亲这个称呼肃然起敬,也想到每一个父亲的责任重大,我们在承担起父亲这个角色时,就开始了对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建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言行不再是随心所欲,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子女负责,父母是子女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远的良师益友。小玲不能再等待了,小玲要面对现实,心里有这深厚的想法,就去说出来,与母亲沟通了解真实情况,正确理解父母的分开,化解对母亲的埋怨。对父亲不再回避,可以主动去找他,把心里的想法、看法与父亲交流,还原真实的父亲,接受真实的父亲,把多年的积怨倾述出来,相互理解和包容。放下沉重的包袱,开始自己的生活,相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是永恒的。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