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内在的暴君与苛责
浏览量:2215 发表时间:2023-08-22
(一)
有一位患者给我的留言说:“王老师,我过年的时候挺想你的,但你知道吗,我一直都挺生你气的。不是说你的理论不对,但你从来不会去想我是怎么想的,只会把我的想法往你那边带。难道有处女情结就是不对的吗?”其实心理咨询并不是来评判对错的,只是去帮助患者发现这些症状与我们中心问题的内在连接。就像一棵树,会长出很多树枝一样,我们需要透过这些问题追根溯源,找到我们内在最本质的问题。当时讨论到他的“处女情结”和他的强迫存在某种联系时,内心的防线开始崩溃了,因为完美欲与不能接受一个不正常的自己产生了剧烈的冲突,甚至把对自己的愤怒与苛责投射到咨询师的身上,认为是我不接纳他,评判他。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强迫。最早发现自己有强迫症的时候,是异常痛苦和绝望的。因为听说强迫是一个很难治愈的心理疾病,自此开启了他不停的自我斗争,自我批判之路。直到后来在BBC的一个介绍强迫症的影片中,他发现很多人都多少有些强迫症状。当时再和他讨论这个部分的时候,关注到影片中有一些人并没有把自己的强迫症状太当回事儿,而是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与之共存。我们没有把强迫当成病来对待的时候,心理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不再纠结自己是否是强迫症了,有强迫症状也并不是说“你这个人不行,你和别人不一样,你的人生是残缺的,你是世界上最差的人”。他发现了这个部分后,一下子就轻松了,可以去与这些症状和解了,与自己和解了。
其实“强迫”这里面有一个“自我嫌弃”在,嫌弃自己与他人不一样,嫌弃自己不够好。自我嫌弃的根本是来自于内心的完美与苛责。所以要去迎合别人的期待,迎合社会的要求。成为一个所谓的更好的自己。但你知道吗,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离“更好的自己”越来越遥远,甚至发展成自我憎恨,绝望……有些人到了一定程度,这个“压力”自己实在无法承接,那怎么办呢?只能投射到外界。都是因为这个社会、这些讨厌的人,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他们苛责自己,所以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就像开头这个患者留言的那样,对我的愤怒。
完美与苛责可以形成对自我完美的幻想,这样他就活在了一种自恋当中。这种自恋或自负,其实是自我保护的壳。带着这个壳生活,这样就可以不必去面对那个不完美和渺小的自我了,就不必去面对因为不完美和渺小的自我带来的深深自罪感了。但这个壳一旦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自我冲突,然后生成各种症状。只有真正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过上自己想过的人生。
(二)
当我们一个人不能接受我们的人生,这一个点会衍生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害怕对象会甩了自己,比如害怕领导批评自己,比如害怕被人厌恶自己……
这让我想到我的一个患者,她的职业是一名老师。来找我的一个原因就是总认为自己教不好,是在误人子弟。是被学生、老师所讨厌的。甚至到后面会认为这个学校要马上开除自己了。这些让她异常忐忑,给孩子们讲课都无法专心了。事实是,学校确实开除了一批老师,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她。后面和她讨论这点的时候,她说“嗯这次没有开除我,只是运气好而已,下次就是我了。”她似乎永远都能找到一个自己不够好的理由,对自己总是不满意。难道她真的这么不好吗?并不是她不好,她所带的学科学生成绩年级前三。只是这个还没有达到自己内在想要的那种好,这种好是一种幻想的好。
就犹如她小的时候会幻想自己像电视剧里的女主一样,人生开挂,处处比别人强。然后这个比别人强,导致了她好像一切都做不好。无论做什么,总是没有那么如意。比如小时候玩跳皮筋游戏,总是无法跳过所有人,达不到心中的要求那怎么办呢?那就不玩了。选择一种放弃或逃避的方法,因为逃避了失败,就可以给自己的幻想留空间了。幻想中不是因为自己玩不过别人,而是主动不玩的,不愿意玩了而已。这个可以逃,但总有逃避不了的事情啊,这就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苛责。不断的逼迫和要求自己,往往越是幻想比别人强,越是无法接受失败,然后再进入到苛责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
我们打破这循环的关键是不再被内在的苛求与完美牵着鼻子走。但往往我们在这个循环里时,是很难觉察的,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就是很有必要的。咨询师会帮助我们认识、发现与觉察,进而才能意识、体验和改变。
我们需要先去发现,并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我们内心给自己提出了非人类的苛求,就像这位老师一样,在任何场合,甚至游戏里都要比别人强,这就是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一个内心充满幻想的人,自然是无法接受任何失败的。一个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自然走到哪里都没有安全感。
发现后,去接纳。接纳真实的自己。她有些“可爱”的小缺点,也有些“讨厌”的小优点,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没有那么完美的自己,但这个自己却是真实的,不带过度焦虑、不带过分抑郁,只是真实的活在当下而已。
(三)
之前有篇文章,我提到了完美与苛责。有一个读者问,这个完美与苛责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想借着这位读者的问题,和大家谈谈完美与苛责从何而来。
很多时候,完美与苛责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甚至超越了现实。这个不正是曾经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吗?人刚出生时,是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想起我女儿一出生时的状态,她是没有对错和评判的,活的自由而开心。有奶便是娘,有玩具便高兴。但是随着慢慢长大,父母、亲戚、周边的人好像都会和我们提出各种要求,比如经常听到的要乖,要听话等等。
我个人觉得,孩子还是不要太乖比较好。太乖的孩子,往往会内化父母的期待和要求。这样就会丢了孩子该有的灵性与童心,丢了他自己。
我的这个读者写道:他小时候发育的比较迟,他妈妈很焦虑孩子的身高问题,每到晚上就给他量身高,一旦发现他没有长高妈妈就很生气,后面他自己对身高都有了一种恐惧。学习的时候也一样,妈妈对他学习要求很高,写错了一个字就要重写,有时候甚至需要他将整页的纸撕掉全部重写,所以他学习的时候不敢犯错。妈妈的形象和高要求慢慢的被他自己内化,开始变得敏感,开始变得要求自己很完美,对自己很苛责。虽然他性格看上去很开朗,但却有些社恐。和朋友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会感到紧张,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儿。工作上也是,总是会担心自己出了什么错,这个也是自我要求高的一个表现。他的内心是没有安全感的,就是那种失败了也没有关系的安全感。做孩子的时候,我们因为要“生存”下去,只能选择迎合,迎合了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慢慢的我们就会继承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偏见,带着原生家庭里的标准来要求和评判自己。
其实这一切的本质不是我们不好,而是完美与苛责。而完美与苛责,又是来自于我们迎合父母,为了成为我们父母所期望我们成为的人。我们要放下完美与苛责,首先得认识到:第一不是我们不好,第二是这些观点和要求原本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而是父母,我们只是内化了父母的高要求,甚至是他们有些偏激的和错误的价值观。他们把苛责当成爱,但苛责并不是爱,包容才是爱,接纳才是爱。当我们醒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宽广,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或父母说的那么可怕,那么狭隘。
当我们能够放下,放下完美与苛责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不完美也挺好的,真实的自己是可以被接纳的。那个时候的你将会是由内而外充满力量和自信的。所以我们不是要去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而是去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这才是我们成长或是治疗的终极目的。